5年新生儿窒息有关因素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1322 日期:2025-04-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探讨本地区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为降低窒息发生率提出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窒息新生儿92例,从窒息发生率、母亲因素、产时因素、胎儿、新生儿因素及分娩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5年新生儿窒息共92例,窒息发生率2.33%。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胎盘、脐带、产时因素占首位,发生率为77.17%,胎儿、新生儿因素占第二,发生率为57.60%,母亲因素占第三,发生率为32.60%。结论 提高产前保健质量,及早发现高危因素,适时选择正确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加大政府对高危妊娠的投入,加强产儿科合作及儿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相关因素 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neonatal asphyxia in the district and around, an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health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sphyxia. Methods Analyze the 92 case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0 of neonatal asphyxia collected from obstetric deliveries in the hospital on the aspects of the incidence of asphyxia, the mother of factors, intrapartum factors, fetal, neonatal factors, and mode of delivery, etc.Results 92 cases of neonatal asphyxia made up 2.33% of the total which wa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Factors like placenta, umbilical cord and production matter most, the rate of which was 77.17%; Fetal and neonatal factors came the second with the rate of 57.60%; and mother factors, 32.60%. Conclusions The key to reducing neonatal asphyxia and mortality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renatal care, early detec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the right mode of delivery to terminate pregnancy timely.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more in high-risk pregnancy, with the hospitals enhancing cooperation of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of pediatric personnel, together with better neonatal resuscitation, which is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Key words】 neonatal asphyxia related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新生儿窒息目前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占1/4,还有100万以上的新生儿窒息之后引起脑瘫、智力障碍或其他残疾[1]。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本文就本地区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探讨母婴保健重点,改善其近期及远期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命质量,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3935例,发生新生儿窒息92例,发生率2.33%,其中轻度窒息73例,重度窒息19例。
  1.2 方法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生后1分钟内的Apgar评分,0—3分为重度,4—7分为轻度,若生后1分钟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亦属窒息[2]。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转归见表1
  表1 5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转归

  
  注(2):同一病例多种因素存在
  胎盘、脐带、产时因素共71例,占77.17%,以产时因素和脐带因素为主要原因,5年构成比基本相似。
  2.5 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统计见表5
  表5 5年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统计
  
  新生儿窒息以剖宫产发生率高,占72.82%,5年构成比基本相似。
  3 讨论
  3.1 窒息的相关因素
  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须分析总结引起窒息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窒息的发生。本组资料显示,窒息常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以胎盘、脐带、产时因素占首位,发生率为77.17%,其中又以产时因素发生率最高。究其原因,生后窒息常是宫内窒息的延续。产时因素导致新生儿窒息以胎儿宫内窘迫最多,我院是区级妇幼保健专科医院,是全区产科急救中心,会随时接诊由基层医院转来的高危孕妇,许多时候孕妇入院时即有胎儿宫内窘迫,选择剖宫产及时结束分娩也不能完全避免窒息的发生,所以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家人要进行宣教,让他们认识到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尤其是孕晚期的随访观察相当重要,使他们能自觉定期进行产检。另外,从事产前检查保健的医务人员亦应对所管理的孕妇尤其是高危孕妇督促其进行定期产检,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对基层无条件进行管理的高危孕妇要进行转诊转院。脐带因素是产时因素中导致新生儿窒息的第二位原因,脐带因素常为脐带绕颈导致脐带相对过短引起胎儿缺血缺氧发生窒息。
  导致窒息的第二位因素是胎儿、新生儿因素,占57.60%,其中又以早产、低出生体重位居前两位。Apgar评分内容如肌张力、皮肤颜色、反射等与新生儿的成熟程度有关,加之Apgar评分为主观评判指标,不排除新生儿窒息诊断与其有一定的相关。但早产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其在复苏过程中的体温管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T-组合复苏器、氧气的规范使用、药物及喂养[3]等均是以后我们工作中需不断完善和培训的重点,以减少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
  导致窒息的第三位因素是母亲因素,占32.6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现在的国情是只能生育一胎,孕妇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她们会通过产前检查门诊、媒体、书籍等渠道获得更多的产前保健指导,能及时就医选择适宜的时机终止妊娠,保障母婴安全,所以母亲因素位居新生儿窒息病因之后。母亲因素中以妊娠合并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居首位,所以对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要加强随访和观察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宫内缺氧,选择合适的时机结束分娩,减少或杜绝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3.2 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
  剖宫产是解决阴道难产、某些妊娠并发症的一种有效快速相对安全的常用手术,但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并未降低窒息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有(1)需急诊手术的常有胎儿宫内窘迫等产科高危因素,宫内窒息导致出生后窒息。(2)手术过程中娩头困难导致新生儿急性缺氧。(3)生后第一口呼吸处理不好。所以,应综合胎儿、母亲等因素,适时选择正确分娩方式终止妊娠。
  3.3 降低窒息发生率的对策
  3.3.1 做好产前保健,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对高危妊娠进行专案管理,对于无条件分娩的医院建议及早行宫内转运,转到有条件的医院待产分娩,使新生儿出生时在第一时间能得到最及时、有效的处理。
  3.3.2 加大政府投入,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提前3天住院待产,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补贴,从而大大减少了因经济困难而不愿提前住院而又有高危因素的孕妇的住院率,这项惠民政策在我区已实施了3年,从表1可看出窒息发生率近3年在逐年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相信随着这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会对降低我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起到一个很好促进作用,从而大幅度的减少了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3.3.3 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加强儿科医生队伍建设,尽量保证有产科的医院要有执业的儿科医生。
  3.3.4 提高助产人员分娩技术,减少产时急性缺氧,注意处理好第一口呼吸,减少Apgar倒评分,减少医源性因素导致的窒息。
  3.3.5 将复苏指南及常规培训制度化,对产儿科医护人员要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院内应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复苏领导小组。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参 考 文 献
[1]叶鸿瑁.继续深入开展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29-131.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1.
[3]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年北京修订) [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2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