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药物疗法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在本地区呈持续流行趋势,一年四季均有不少病例出现,在幼儿园及中小学中常有小流行,群居儿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作者收集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间本院儿科MP感染住院病例414例,现将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14例中男242例,女172例,男女比例为1.4∶1。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14岁;<1岁26例(6.28%),~3岁122例(29.47%),~6岁128例(30.92%),~14岁138例(33.33%)。发病季节 1~3月124例(29.95%),~6月86例(20.77%),~9月48例(11.59%),~12月156例(37.68%)。
1.2 临床表现 414例均有发热,各种热型均见,热程1~3周。呼吸系统症状者344例(83.1%),表现为咳嗽、气促,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部分婴幼儿表现为阵发性咳嗽伴喘憋,半数以上(55.1%,228/414)患儿可闻及肺部干啰音和/或中、细湿啰音。肺部无明显体征者约占45%(186/41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226例(54.6%),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多无明显病理征;心血管系统症状不明显,多表现为心肌酶增高,如CKMB明显增高189例(45.65%);肝脏损害者14例(3.4%),表现为纳呆及sGPT增高;肾功能损害者4例(0.97%),表现为血尿和/或蛋白尿;皮疹28例(6.76%),表现为多形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等);消化道出血1例,表现为呕血、便血。
1.3 实验室检查 WBC(4~10)×109/L 164例(39.61%),>(10~26.25)×109/L 234例(56.52%),<4×109/L 16例(3.86%),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者283例(68.36%)。ESR 21~109 mm/h 331例(83.37%), C反应蛋白(+)297例(77.75%)。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均呈阳性。CKMB 25~51.2 Iu/L189例(48.96%),其中心电图异常32/189(16.93%),多呈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1例。脑电图异常145/226例(64.16%),表现轻度或中度广泛性异常、局限或弥漫性慢波、弥漫θ活动、δ活动等。X线示各种类型肺炎351/414例(84.78%),其中并发胸腔少量积液3例、包裹性积液2例。支气管炎性改变63/414例(15.22%),血尿和/或蛋白尿4例(0.97%)。血凝分析示凝血机制异常并便血1例。
1.4 治疗及转归 全部病例均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20~30 mg/(kg·d)]或红霉素、阿奇霉素[8~10 mg/(kg·d)]序贯治疗10~14 d后改为罗红霉素或红霉素口服治疗,疗程2~3周。对症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口服和/或氨溴索、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气道雾化吸入;脑电图异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呕吐者,给予能量合剂、脱水剂(20%甘露醇)等静脉滴注;心肌炎及心肌损害者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2~3 g/d)静脉滴注,辅酶Q10口服;肾脏损害者仅表现血尿、蛋白尿,无肾功能异常,除给予原发病治疗外,未行特殊处理。重症及多系统损害病例给予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地塞米松0.2~0.3 mg/(kg·d),IVIG 400 mg/(kg·d),3~5 d]。1例重症并多脏器衰竭(肝、肾、脑、DIC)除抗生素应用外,同时给予抗休克、静脉滴注血浆、大剂量IVIG,机械呼吸等抢救治疗20 h死亡。其他病例经治疗痊愈256例(61.84%),病情稳定好转带药院外继续巩固治疗157例(37.92%)。门诊随访中有2例5岁及8岁哮喘病儿、1例8岁免疫缺陷T细胞亚类缺乏者,6~8个月内反复发热伴顽固性干咳,MPIgM反复阳性。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各年龄段儿童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MP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引起的肺炎和肺外并发症对儿童健康危害严重。MP感染全年均有散发。MP在非流行年间约占小儿肺炎病原的10%~20%,流行年份则高达30%以上。MP感染无性别差异,但年龄特征明显,可发生在婴幼儿甚至新生儿,4~20岁为最易感人群[1]。儿童以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国内有不少报道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MP感染不但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且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的病变如脑炎、心肌炎、心包炎、肝炎、肾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与小儿哮喘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2,3]。近几年来MP感染在本地区呈持续流行趋势,儿童及成人均不少见。本组病例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67.63%),符合国内多次报道的流行病学发病率特点。目前临床诊断MP感染主要靠血清特异性抗体(MPIgM)测定。国内有学者报道[4],发现在婴幼儿初次感染MP时MPIgM效价不高,成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因反复MP感染致MPIgM效价逐渐增高,且出现临床症状并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炎性介质、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水解酶或溶酶体酶等,导致多系统免疫损伤,出现肺及肺外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症状。 儿童MP感染的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另一类备选抗生素为四环素类,因易引起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宜用于8岁以下患儿。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干扰MP DNA合成,但此类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在体外对支原体有很高的敏感性,在临床病例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药物作用的优势。但<6个月婴儿阿奇霉素应慎用(肝损害、安全性不确立),组织细胞外红霉素疗效优于阿奇霉素,在MP感染早期或单用阿奇霉素效果不好,应考虑是否存在支原体血症,选用红霉素治疗疗效好。此外,对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注意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可酌情给予其他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我们对病情较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系统损害病例,给予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IVIG治疗,用以阻断免疫学发病机制、调整免疫功能、封闭抗体、减轻免疫反应导致的免疫损伤。有喘憋症状患儿给予布地奈德、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雾化溶液)等气道雾化吸入,使肺功能明显改善,可防止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本组中有部分患儿1~2年中曾反复感染MP,且门诊随访中有2例哮喘病儿、1例IgG亚类缺陷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儿,6~12个月内反复发热、咳嗽,哮喘者气道吸入药物效果不好,反复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多次检测MPIgM呈阳性,提示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复发,究其原因,考虑与如下因素有关:①疗程不足:大多由于院外治疗药物剂量不足及/或疗程不够(<2周);带菌者多致周围流行(托幼机构、中小学),持续、反复感染并导致本地区3~4年来持续流行。②免疫功能低下:IgG亚类缺乏,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监视功能不足;哮喘病人的免疫功能紊乱。③MP的耐药性:有可能存在。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作者认为临床诊疗中,MP感染应用大环内酯类或其他抗生素治疗,药物的剂量及疗程要足够,疗程不少于3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应慎重,目前基层医疗点及社区非正规医疗诊所滥用激素情况仍相当严重,偶有结核播散致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重症病例的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前应除外结核感染,可酌情做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皮内试验、胸部X线或CT除外结核感染。有关MP耐药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陆权,陆敏.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1~243.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41205.
[3] 辛德莉,马红秋.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9):571573.
[4] 董宗祈.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245.
[5] 陆权,车大钿. 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中的若干问题[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4):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