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0459 日期:2025-04-19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总结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监护及康复经验,以提高骨折患者治愈率,减少伤残率。方法 以2008年1月~12月32例骨折合并0CS患者为研究组,对患者进行术前动态监护,术后康复护理。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59例为对照组进行随访、统计和回顾性分析。对二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中32例患者康复26例,占81.3%,有致残情况6例,占18.7%。对照组59例患者,康复30例,占50.8%,有致残情况29例,占49.2%。研究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6.87,p<0.05)。结论 对骨折合并OCS患者进行早期监护及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康复,能明显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早期监护 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或组织水肿致其室内容物体积增加、外包扎过紧造成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压力增高所致[1]。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引起严重后果,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导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重视术前的观察,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指导,对提高骨筋膜室综合征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008年1月~12月,我们收治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32例,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08年1月~12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32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3-57岁,平均39.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7例,爆炸伤l例,高处坠落伤6例,压砸伤8例。其中开放性6例,闭合性26例。骨折部位:前臂4例;股骨3例;胫腓骨21例,胫骨平台骨折3例;跟骨骨折1例;损伤后诊断时间:1h-2d。同时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59例为对照组,开展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研究组全部病例经确诊后,行筋膜切开减压术23例,在减压的同时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非手术治疗9例。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患者出院后随访6-12个月,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后遗症等情况。对照组59例患者进行相同的随访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以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及肌力基本恢复(≥IV级)、无后遗症判定为康复;关节功能障碍及肌力0-III级、截肢等判定为致残。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中32例患者中康复26例,占81.3%;有致残情况6例,其中关节功能障碍3例,肌力0-III级2例,截肢1例,致残率为18.7%。对照组59例患者中康复30例,占50.8%,有致残情况29例,其中关节功能障碍14例,肌力0-III级11例,截肢4例,致残率为49.2%。二组患者的康复、致残情况比较分析见表1。研究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6.87,P<0.05)。
  3 体会
  3.1早期诊断OCS至关重要 OCS起病急,发展快,若延治或误治,轻者肌肉挛缩和神经功能损害,重者肢体坏死必须截肢,或因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3]。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对其尤显重要。诊疗人员的经验、技术和责任心及早期观察护理,在预防骨折并发OCS中起重要作用。
  3.2早期监护措施有助于ocs的治疗和康复
  3.2.1观察并记录疼痛性质、时间和程度。患者早期多有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监护中要注意鉴别是原发伤还是肌肉缺血导致的疼痛,前者经复位及固定后疼痛逐渐减轻,后者是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其疼痛是进行性加重,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准确记录疼痛的时间和程度,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2.2观察皮肤温度、感觉、活动和末梢血运。OCS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肿胀程度由轻度到中度再发展到张力性水泡,最后皮肤苍白,动脉搏动消失,感觉迟钝或麻木,肢体缺血性坏死[4]。对脉搏的观察,当受累间隔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都会使动脉与皮肤间距增大,脉搏相对减弱。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晚期OCS至动脉闭塞。本组5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肌肉已发生缺血坏死,体温有上升趋势,及时进行了切开清创、减压术。故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并不一定是安全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综合分析。
  3.2.3生命体征的观察。本症除肢体损伤严重外,亦可引起全身创伤反应,故需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肌肉组织坏死广泛且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增快、心率不齐等反应。本组有8例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经及时补液输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逐渐稳定。
  3.2.4适时给予心理干预。因创伤的意外和突然,患者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紧张、焦虑、急躁等负性情绪体验增强;对康复治疗急于求成,易致患肢再损伤,影响患者身心康复。对此应给予适时心理干预,指导患者放松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合理疏导,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
  3.3早期锻炼是功能恢复必要措施
  3.3.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指导其保持肢体的正确功能位置,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畸形,影响以后的功能。各肢体功能位分别为:①股骨骨折患者应保持髋关节前屈150-200、外展100-200、外旋50-100,呈外展中立位;②胫腓骨骨折:患者保持肢体抬高,高于心脏,踝关节趾屈50~100。③胫骨平台骨折:保持膝关节屈曲50或伸直。④踝关节骨折:趾屈50-100。⑤前臂骨折患者应保持肘关节屈曲900或伸直。
  3.3.2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l天就开始进行规律性的指导,主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的原则,开始时建议患者进行除患肢以外各关节的任意活动。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1)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次50下,每天3次。(2)直腿抬高5-10cm,并保持1-5min,每天3次;(3)卧床时可进行患肢纵向挤压锻炼:从5kg逐渐加至25kg,每天3次;(4)后期可逐渐进行负重锻炼:开始时,负重15-20 kg,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5)前臂旋转训练,每30次为l组,3次/d。⑤术后3周给予局部理疗、肌力增强训练及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训练。OCS常合并四肢及临近关节的损伤,术后有效的关节及肌力的功能锻炼是促进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增强肌力,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失用性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为早期下床活动创造条件,避免因OCS引起的关节及肌肉功能障碍,既能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次数,也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在骨折并发OCS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过程中,同时实施早期监护与术后康复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对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都方面均有良好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1]尤风敏,郑金菊,王岚岚.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J].中外医疗,2008,27(12):65.
[2]李芙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0):73.
[3]李立,于建勇.丛言滋.切开减张自锁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医正骨.2008,20(1):25-26.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