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怀耀 崔正旅 曹莉 黄启军
【摘要】 目的 评价小儿腹股沟斜疝行耻骨上横切口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6岁以下小儿在基础加局麻下行耻骨上横切口手术的资料。结果 本组均为6岁以下的男性患儿,最小年龄40天,最大年龄6岁。31例为可复性斜疝,3例为嵌顿性斜疝,本组34例均为耻骨上小横切口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行高位疝囊结扎术,术后无复发。结论 耻骨上横切口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 耻骨上切口 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是外科常见病之一,但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发病特点、腹股沟解剖、手术方法等均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具有小儿疝特点。现将我科34例小儿疝手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从1998~2010年收住34例患儿均为腹股沟斜疝,均为男性,最大年龄6岁,最小年龄40天,29例为单侧可复性斜疝,3例为单侧嵌顿性斜疝,2例为双侧可复性腹股沟斜疝,疝囊进入阴囊23例,未进入阴囊11例,疝囊最大5.0×4.0×4.0cm。
1.2临床表现 34例均为出生后发现腹股沟包块,以哭闹时明显,用手可还纳,3例6岁患儿玩耍或哭闹时包块不能还纳,患儿出现腹胀、呕吐、不排便、不排气、包块拒按,来院就诊,诊断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2 方法
34例均在基础加局麻下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后,局麻,取耻骨上方横切口长约1.5~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结扎出血点,1号细线结扎止血,分离皮下环,把皮下环用小拉钩向上拉起,显露精索,切开提睾肌,显露疝囊,在疝囊颈部切开疝囊,钝锐结合分离横断疝囊,远端止血后游离,不再分离,以免渗血,术后形成阴囊血肿,近端分离至内环处用丝线贯穿高位结扎。
然后间断缝合提睾肌,将外环用7号线做一半荷包缝合缩小外环;逐层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术毕。
3 结果
34例患儿耻骨上横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术后6~7天拆线,8天出院,术后2~3年随访,无一例发生腹股沟疝复发,亦无任何不适。
4 讨论
4.1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胚胎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出一小袋状突起,称为腹膜鞘突。它沿睾丸和内环两端向中间闭合形成纤维条索,若鞘突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腹腔脏器进入鞘突就形成腹股沟斜疝,并不是因腹股沟管肌肉薄弱因素,因此不需做内环和腹股沟管的修补。
4.2切口选择可沿耻骨上方皮肤横纹在内环与外环中点行横向切口长约1.5~2.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结扎止血,显露外环,不必切开外环,只用小拉钩把外环向上拉起就能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因为小儿外环与内环距离较短,只有1~1.5cm,是成人的1/4,而且走形近于垂直状态,所以不必切开外环。
4.3小儿提睾肌和筋膜薄弱,稍加分离,在精索的内前方即能找到疝囊。小儿精索呈分散状,紧贴在疝囊后壁表面,而且输精管与精索分开进入阴囊,术中容易误伤。分离疝囊时最好不用纱布做钝性分离,用止血钳沿疝囊后壁仔细分离,随时辨认精索和输精管,切勿损伤。
4.4双侧疝可采用两侧对称性切口,一次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单侧疝术中不必探测对侧有否腹膜鞘突未闭,只完成发病侧即可,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
4.5本术式切口小,入路简单、损伤小,寻找疝囊快、反应轻,不易损伤血管和神经,手术时间短,一般10~15分钟即能完成手术,术后不易复发。
参 考 文 献
[1]李心元.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特点.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122.
[2]徐少明.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1992,12(3):117-119.
[3]叶振武.小儿腹股沟疝经腹修补100例体会.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71(5):217.
关于耻骨上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