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实体经济均受到了打击,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咋舌。在此次危机中,影子银行(以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此之后,影子银行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我国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再一次发生,总体上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针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略有宽松和从紧的调整。近十年来,银行许多业务都向着表外业务迁移,以此规避监管,黄益平(2012)[1]提出以信托贷款为主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其发展是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一种反应。当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原本传统银行会根据央行的措施进行贷款的调整,然而影子银行的出现会导致企业向影子银行寻求帮助,使得“隐形贷款”存在;而当央行实施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迷至收益率不及影子银行产品时,资金为了逐利就会流向影子银行。由于央行调控对于影子银行无效,这可能会促使实际效果与央行原本的意图产生偏移,导致风险增加。因此,影子银行成为了现在“三大攻坚战”中的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关注重点。
传统的金融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经过这么多年的金融发展,各个金融机构都在持续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前进,统银行业务中的人民币信贷规模占比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影子银行规模在逐渐扩大。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 2017 年的报告中声明,中国影子银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规模已经超过了 7 万亿美元,占全球影子银行规模的百分之十五。如此庞大的体量让我们无法漠视影子银行的影响能力。那么,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影子银行又是如何影响货币传导渠道呢?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大呢?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影子银行概念及构成的研究
2007 年时,影子银行的概念出现了。当时 Pimco 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参与了美联储的年度会议,并提出影子银行主要指的是与接受央行等监管的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在此之后,各界学者各种相关论述纷纷涌现,但至今仍缺乏权威的精确定义。2008 年,时任纽联储行长的盖特纳指出,实际上存在“非银行”运营的融资安排,他称为“平行银行系统”。这些融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与银行同样的作用。2011 年时,他又在 G20 峰会上提出各国需统一执行抑制杠杆、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规定。2008 年 10 月,“准(类)银行”的概念又出现了,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纽约大学鲁宾尼教授(2008)[2]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很广阔的,它包括对冲基金、结构投资工具和渠道、货币市场基金、私人股本集团、证券经纪自营商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此外,英格兰银行副总裁 Paul Tucker(2010)[3]指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能够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的那些工具、结构、机构或市场。Zoltan Pozsar(2012)[4]则在界定了影子银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子货币”的概念。
在影子银行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各学者也陆续开始研究此课题。何德旭(2009)[5]提出影子银行有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但会存在一定的系统风险。易宪容(2009)[6]认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商业银行的功能,它实质上是一种借助证券化来规避信贷监管的融资体系。曹彤(2009)[7]表示影子银行本质是资产证券化所形成的业务,其目的是为了融资。秦岭(2010)[8]也认同其属于业务范畴,而不是实体或机构。王增武(2010)[9]指出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尚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存在不同,影子银行业务还较少,只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私募基金、银信理财等种类。李波、伍戈(2011)[10]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可以替代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还提出影子银行易发生风险传染。阎庆民(2014)[11]提出了广义影子银行和狭义影子银行的相关定义,并且还指出影子银行的核心共同特征。
.............................
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概况
2.1 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
2007 年时,影子银行的概念出现了。当时 Pimco 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参与了美联储的年度会议,并提出影子银行主要指的是与接受央行等监管的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在此之后,各种相关论述纷纷涌现,但至今仍缺乏权威的精确定义。2008 年,盖特纳提出,传统银行系统之外存在“非银行”运营的融资安排,他称为“平行银行系统”。这些融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与银行同样的作用。2011 年时,他又在 G20 峰会上提出各国需统一执行抑制杠杆、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规定。2008 年 10 月,“准(类)银行”的概念又出现了,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纽约大学鲁宾尼教授(2008)[2]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很广阔的,它包括对冲基金、结构投资工具和渠道、货币市场基金、私人股本集团、证券经纪自营商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Zoltan Pozsar(2012)[4]则在界定了影子银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子货币”的概念。
本文根据国内影子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其数据的可得性,将国内影子银行的范围缩小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上。因此,本文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在银行系统中,因为其不属于传统商业银行表内业务,所以存在一定的监管缺失,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信用业务。
......................
2.2 影子银行的构成
根据国内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存在两个类别。第一个是依存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主要有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另外一个是独立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包括 P2P 借贷和民间借贷等。从上文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出发,本文将其定位为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即第一类。
(一)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资金由委托人提供,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金额、利率、对象、用途、期限等发放的贷款。在委托贷款中,委托双方自行商定委托贷款利率、金额等相关事宜,受托人不参与实际交易,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在这当中只收取手续费,不参与利益的分配,只是作为中介代为进行资金的发放、监督使用及收回。实际上,委托贷款是企业之间资金的拆借,
但是由于我国不允许不同法人实体帐户之间在没有实际贸易往来下进行直接的资金转移,因此银行就成为了双方沟通的桥梁。它只是存款企业和贷款企业之间的中介,并不提供资金参与交易。具体过程如下:
..........................
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的理论分析...................................16
3.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的理论基础........................16
3.1.1 货币政策有效理论..........................16
3.1.2 信用创造理论......................................17
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25
4.1 模型选择......................................25
4.2 数据说明与处理.................................25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7
5.1 研究结论..............................47
5.2 政策建议............................................47
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
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在参考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 VAR 模型。VAR模型是经典的宏观计量模型,它在使用中抛去了经济理论的限制,可以直接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应用广泛,尤其是货币传导渠道的分析中。因此,本文选择构建 VAR 模型来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有效的,其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投放的流动性对货币供应量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削弱了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控制程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形成干扰,降低了传统银行的信贷规模和汇率,促使短期利率和财富状况的上升;然后,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影响货币政策,其会使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失灵,对信贷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以及汇率传导渠道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信贷传导渠道。再加上信贷渠道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比重最大,这就加重了影子银行的影响力度。另外,相较而言,影子银行对中介目标比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大。最后,其他的变量也会反过来对影子银行的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产生联动效应,进一步产生叠加扩大或抵消缩小效果。综上分析,影子银行发展通过各个渠道对传导机制产生影响,进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
根据结果,本文结合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和我国的经济情况,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经济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