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保持良好,伴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金融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越发显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使金融资源在国内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局势发生了变化,金融资源的集聚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金融中心。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地理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2018年前三季度,长三角26市的GDP总和达到了12.8万亿元,占全国的19.7%,即这片全国1/27左右的土地承载了全国1/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经济价值。近年来该区域一体化调整为国家战略,长三角这一国内经济增长极在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长三角区域内上海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期以来聚集了充足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成为中国第一批形成金融集聚的城市之一,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中心,杭州、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金融聚集现象,但区域内其他城市特别是苏北、安徽等部分城市,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与上海等核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金融业存在结构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且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心脏,为经济发展提供融通,加强长三角区域内金融发展的专项研究,探讨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缩减地区差异,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地区间互惠共赢将日益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Schumpeter(1912)提出金融组织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促使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进一步加深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研究,如Gurley和Shaw通过研究金融机构机理,提出金融集聚为经济发展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Rajan等学者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Levine(2002)通过分析80个国家1960年以来二十年的经济数据,提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Levine(2005)进一步指出,研究金融体制和经济增长在演化过程中的动态交互影响,将大大加深我们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并具有更为明确的政策含义;Apergis和Filippidis(2007)采用65个国家1975~2000年的金融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Chen, Zeng和Liu(2014)研究表明,金融集聚的空间演变速度2003~2011年间比1993~2002年快,中国金融发展模式不均衡,但金融集聚存在区域趋同性;Xu(2014)研究中国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金融深化水平与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相对较小;Zhou, Jin和Li(2015)研究证明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Xie(2016)在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重新演绎的基础上,从信息流和金融创新的角度分析了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Liang(2018)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对浙江省2002~2016年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门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不但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同时存在着“双门槛效应”;Ye, Sun和Chen(2018)对中国长江经济带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长三角地区存在金融集聚特征;Zhang, Ding和Ke(2019)研究表明,金融集聚的促进和R&D的投入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
2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概念的涵义具有紧密的联系,但两者又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增长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生产的产品及劳务数量的增加,表现为更多的产出。经济增长最终导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则是伴随着区域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其不仅包含产出的增长,还包含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和文化水平的变动。比较两个概念的内涵,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内涵范围较狭窄,偏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的内涵则涵盖数量和质量。
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备受区域经济学家的关注。所以虽然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但目前我国仍旧沿用经济增长这一术语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2.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通过梳理文献和资料,本论文将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分为四类,具体如下:
(1)生产要素构成经济发展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等,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社会资源则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上述两种资源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2)区域区位确定了布局地位
区域区位是指经济区域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区域区位决定了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地域性特点,基本确定了该区域在国内经济发展布局中的地位。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区位条件,受国家整体经济格局影响区域所得到的发展机会不同,其发展的条件和潜力也存在迥异,同时国家对其战略定位、要素投入、政策扶持等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如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及未来的雄安新区等区域,受国家宏观布局影响,区位因素推动其区域经济迅猛增长。从实际发展经验来看,区域区位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够促进本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交通、综合配套等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完善区位条件。
................................
2.2 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集聚的内涵
“集聚”的通俗定义为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区域内产业、人力等快速集中,该概念来源于产业经济学,按照麦可尔﹒波特对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地理位置上相近的企业和机构,依托共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系在一起。金融集聚由产业集聚演化和发展而来,“金融集聚”这个词汇是由金德尔伯格教授(Charles P. Kindleberger)提出来的,他研究指出金融市场组织中也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选择特定区域经营,进而形成金融集聚区。目前对金融集聚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梁颖(2006)从全球视角提出金融集聚的内涵:金融集聚是指某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特定的区域进行集聚,并与国际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国内公司总部等组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组织;黄解宇(2006)、陈铭仁(2010)等则认为动态过程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选址和成立、规模扩大和服务效率调整与提升的动态变化过程;任英华等(2010)通过研究提出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对金融集聚这一概念进行界定,静态角度指把金融集聚定义为一种状态或结果,即金融业在某一或某些特定区域进行集中,引起区域内的金融制度、机构、人才、市场、产品等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集中的状态或结果;动态是指把金融集聚定义为一种动态的趋势和过程,即金融产业通过金融资源与区域条件相组合、配置、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而成长、发展,进而在某些特定区域内形成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动态变化过程。
............................
3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集聚现状 .......................... 18
3.1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18
3.2 长三角区域金融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19
4 长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 30
4.1 模型构建 .......................................... 30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0
4.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 31
5 促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建议 .............................. 41
5.1 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 41
5.2 完善金融集聚的配套设施 ..................................... 41
4 长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本文拟采取长三角 26 市 2007~2016 年十年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传统面板计量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长三角金融集聚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变量指标选取
一是被解释变量:我国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为 GDP,本文选取长三角 26座城市 2007~2016 年人均 GDP(ED)作为被解释变量,该指标是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近年来,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之中。相比 GDP,夜间灯光强度具有客观真实、可比性强等特点。因此,本文将选取长三角区域地级市单位面积的灯光强度作为经济增长指标的替代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常用的灯光数据有 DMSP/OLS 和 NPP/VIIRS:DMSP/OLS 为年度数据,研究区间为1992-2013 年;NPP/VIIRS 为月度数据,研究区间为 2012 年 4 月至今。由于上述两种灯光数据的测算方法和统计口径无法统一,本文将采取分段研究的方式,2007~2011年采用 DMSP/OLS 灯光数据,2012~2016 采用 NPP/VIIRS 灯光数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采用 NPP/VIIRS 灯光数据的月度均值作为年度数据的替代变量。
二是核心解释变量:金融集聚区位熵(FA),本文选取通过长三角 26 城市市辖区金融从业人数与市辖区户籍人口计算的区位熵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金融集聚主要表现为金融人才、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的集聚,本文研究对象为地级市层面,由于各市保险、证券统计数据不全,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有效性和连续性,因此本文选取金融从业人员占市辖区户籍人口情况计算金融集聚区位熵,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区域金融集聚度。
............................
5 促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建议
5.1 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金融集聚对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正向促进作用已在本文实证部分得到充分证明。然而,通过对长三角 26 座城市金融集聚区位熵数据对比分析,本文发现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金融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不同集聚水平的城市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金融集聚状况及外部环境,制定符合区域自身发展的金融政策。例如,上海、杭州、宁波、无锡、苏州等领先城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金融创新,引导区域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加快金融集聚速度;苏北、安徽等落后城市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扶持力度,比如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区域金融格局,从而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化率、医疗和基础设施三个控制变量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医疗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因此,通过完善金融集聚的配套设施,提高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各类金融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高级人才补助、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提升区域金融集聚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永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