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都在寻求本国经济迅猛发展,创造更高级的产业结构,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内外双重力量共同推动[1]。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而外商直接投资(FDI)不仅可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还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来促进东道国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2]。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制定吸引外资策略,1997 年 12 月 24 日,江泽民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将“引进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强调引进外资是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早期 FDI 是弥补我国储蓄和外汇缺口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双缺口”逐渐消失,但中央政府在实践中反复强调仍需积极利用外资的态度[3]。在 2013 以来相继成立的 11 个自贸区中率先施行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在不断修订缩减负面清单,成为开放的最前沿,大幅扩大外资准入范围,完善投资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制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2017 年国务院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再次修订,继续鼓励和引导外资进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在 2015 年修订基础之上进一步减少限制措施,限制措施由 93 条减少至 63 条,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比限制[4]。同年国务院陆续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05 号)》和《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39 号)》,提出我们应该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产业向中高端阶段迈进,大力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实行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着力培育利用外资新优势,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外资流入,实现利用外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为主线,以理论基础 现状分析 实证分析 政策建议为整体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交代本文研究背景,并说明其研究的意义,梳理 FDI 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归纳整理相关文献,述评文献,以现有文献缺陷为突破找准文章的立意和中心;接着梳理 FDI 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为后续的实证部分提供理论支撑;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准确把握 FDI 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而深度挖掘问题的本质;然后以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为基础,运用宏观数据,确定相关变量,构建函数模型,运用经济数据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这些建议能够使我国引进高质量的 FDI,并且能够高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2.2 研究内容
文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列举近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政策,指出我国利用外资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以及价值和意义,其次阐述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文章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使读者了解论文的整体安排情况。
第三章规范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机理。FDI 通过资本供给效应、技术供给效应以及前后向产业关联效应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资本供给包括直接资本效应和资本关联效应;技术供给效应从直接效应(技术转移)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分析,其中技术供给的间接效应通过示范和模仿、竞争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三种渠道实现技术溢出;产业关联效应包含垂直产业关联和水平产业关联,该部分是第五章的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2.1.1 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定义主要是 IMF 和 OECD 两种口径。前者将外商直接投资定义为以获得对企业经营管理拥有有效发言权为目的,并持久获得利润的长期跨经济体投资活动。后者称 FD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实体与本国之外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并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6,7]。
而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可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即境外主体通过现汇、实物、技术等方式,以遵守我国相关政策、法律为底线,在我国境内建立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活动。其中主体是指境外组织、企业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在我国境外注册的企业[8]。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以资金和技术为流动载体获得对跨国企业实体的经营管理,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并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
2.1.2 产业结构
1935 年费希尔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概念,并按照是否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为准则划分三次产业。1957 年克拉克依据与消费者距离的远近、产品是否有形、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可分离的标准划分三次产业。后来经合组织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类。1985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报告中正式使用了三次产业统计指标,并确定了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9]。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实体中产业种类和构成比例关系,包括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和产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产业结构演变是指经济实体中发展重心变化的过程,具体表现表现为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劳动力转移变化趋势、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和主导产业的更替。
............................
2.2 FDI 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FDI 形成的理论基础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的研究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模型,把外商直接投资简单视为国家间资本的流动。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浪潮的出现,FDI 日渐成为跨国企业重要的对外经济联系形式,于此同时学者对 FDI 的研究也在不断壮大和完善,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国际上出现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原因的探索,其中较成熟的理论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海默(1960)在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从垄断优势角度解释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他指出: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存在的原因,而当一个企业相对于国外企业拥有的优势大于其相对于国内的企业,并且这种优势大于在国外经营所面临的的风险时,企业就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选择对外投资攫取丰厚利润。他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对外投资企业中拥有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垄断优势的企业居多[10]。随后 Caves 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指出跨国企业具备东道国市场的信息优势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后来经金德尔伯格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垄断优势理论,用以解释跨国公司为扩大范围的横向投资和为维护地位而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加工程序的纵向投资的行为。
弗农(1966)以美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动态发展角度,根据所处生命阶段的不同特点划分产品生命周期,并引入区位因素动态分析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规律(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他认为企业拥有优势并不能单独说明企业直接投资优于出口,而比较优势与东道国区位因素相结合所创造的利润足以抵消对外投资生产花费成本才是对外投资的直接动因。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中市场需求、资本技术密集度、关键生产要素与生产区位的演化过程,将其分为创新、成熟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产品初创期一般在发达国家进行;成熟期,出现大量技术模仿者和竞争者,需求者范围扩大至国际,此时创新企业失去了原有的垄断优势,为了降低成本实现最优,企业选择在次发达国家投资设厂。而在标准化阶段,技术已被广泛熟知和掌握,产品的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方向,这时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由进口国转变为产品生产和出口国,而发达国家成为商品进口国[11]。...........................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机理分析........................19
3.1 资本效应分析................................................19
3.2 技术供给效应.............................20
3.3 产业关联效应................................................21
第四章 我国利用 FDI 及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3
4.1 我国利用 FDI 现状分析......................................... 23
4.1.1 FDI 总体规模分析.................................. 23
4.1.2 FDI 结构特征分析......................................... 24
第五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35
5.1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因果关系检验........................35
5.1.1 指标的选取及度量....................................35
5.1.2 序列平稳性检验..........................................38
第六章 利用 FDI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
6.1 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五大基础发展理念之一,40 年来的渐进开放模式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和动力。而高效的营商环境能够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隐性障碍,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外资进行区位选择标准之一。面对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应健全法律法规,营造公平、透明、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投资环境,同时促进国内相关规章制度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与国际通行、接轨,体现监管一致性,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领域、新模式,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带来动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二,提高开放平台营商环境质量。要简化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自贸试验区企业生产经营相关前置行政审批,深化商事制度、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广“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多证合一”“多评一表”等新模式[74];完善外资企业备案管理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监管标准,建立外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鼓励施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正面鼓励+落实后国民待遇”;建立涵盖行政效率、事中事后监管、公共服务、依法行政、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开展年度评估,纳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成为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向上海地区学习,尽快实施“营改增”、“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改革,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重点推进联合审图机制,赋予更大的改革创新自主权,提高整体营商环境指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