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与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讯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铺设的通信光缆、基站、铁塔、机房、室内分布系统、管道线路等通信基站基础设施等设施;移动通讯技术是对第一代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我们常见的 1G、2G、3G、4G、5G 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通信基础设施与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部门一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底层支撑性作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缩小与世界的数字鸿沟乃至经济差距的不可或缺的新兴基础设施。移动通讯基础设施是移动通讯技术得以实现和应用的基础和载体,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又是手机得以使用的基础和前提。手机作为一项终端产品,其使用必须依赖于底层技术的成熟及其背后的基础设施点完善。因而本文在研究中国与东盟的手机贸易的同时,必须对当地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讨论。
二、中国手机出口
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为中国手机出口,是指中国手机产品的出口,既包含中国自有品牌生产的手机产品,也包括中国为国际品牌代加工生产的部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H-O 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Bergstrand(1985)基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 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成功推导出引力模型,自此,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为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深层次原因。其论证逻辑是:由于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售价不同,国际贸易由此产生;而往上回溯,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售价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继续往上回溯,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在于二者对于同一要素禀赋的丰裕度不同。综上,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才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同时,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还认为,劳动、资本、土地构成三大生产要素。
H-O 理论框架对于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这一朴素的贸易动机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就本文对中国手机行业近年来的出口需求大幅增加这一背景而言,可以运用 H-O 理论框架进行解释:由于中国手机行业较之于东盟各国起步更早,过去二十余年积累的资本、制造及研发技术积淀等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较之于东盟明显具有更强的禀赋优势,由此形成的禀赋差异解释了中国手机寻求东盟作为出口目标市场的根本动因,也解释了中国与东盟市场之间的贸易存在“引力”及潜力的根本原因。
二、新要素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要素例如技术、人力资本、技术研发开始进入国际贸易研究范畴,国际分工日益显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参与程度日益纵深,新的贸易现象开始显现,传统贸易理论难以继续对于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给予充分的解释,于是新要素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新要素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在传统贸易理论的理论框架之上强调了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技能、信息、研发作为新要素所起的作用,即:除了传统理论中强调的资本、劳动和土地三要素以外,其他要素包括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技能、信息、研发等也对当代国际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要素理论为本文结论部分强调中国手机行业应通过增强自身的科技硬实力去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对东盟的出口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二章 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手机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邮电部杭州通讯设备厂与摩托罗拉签订一份代工合同,以 SKD 的方式为摩托罗拉代工手机组装,中国手机产业应运而生。其后,凭借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海量廉价劳动力等比较成本优势,三星、苹果、摩托罗拉等国外手机品牌纷纷在中国布局生产供应链,中国成为跨国手机品牌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处在附加值相对更低的组装加工环节。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更加深度地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随着中国手机代工产业的产能日渐扩张、技术日益积淀,国产手机品牌开始出现,但早期因为技术不达标、对于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国手机经历了通过“山寨”模仿、低价吸引来维持在中低端手机市场的地位,国产手机品牌长期以来受到国际市场的诟病。
然而,2012 年以来,以华为、小米、OPPO、Vivo 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具备了与美日韩竞争的实力。
在手机专利持有方面,2013-2016 年,华为与小米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增长 151%、579%,2016 年两大厂商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 15517、4312 件;2017年,华为在数据传输、无线通讯网络与数字处理三大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越苹果.
........................
第二节 中国国内手机市场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国内手机市场运行状况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 市场规模:增幅放缓,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手机市场的发展经历了数次新技术的迭代与“购机热潮”,每一次的“购机热潮”都是基于一项解决消费者使用痛点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手机产品中,例如:3G、4G 网络提供了在线视频、在线游戏、视频通话等全新的、更流畅的应用体验;更高清、更灵敏、更宽广的触控屏大幅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等等,新机更换需求带动的市场增量显著。
但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深化接近尾声,手机厂商在底层技术领域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更多的创新停留在机身外壳、手机屏占比等外观设计方面,能够解决的用户使用痛点越来越少,同时手机作为耐用消费品,其使用质量不断提升,手机用户的平均持有时长显著提升(见图 2.1),换机周期相应延长,此时,无论是初次购机的人群还是更换手机的人群,其购机需求均难以带来显著的市场增量,手机市场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 第三章 东盟手机市场的外部环境分析 ....................... 24
第一节 东盟各国经济环境....................................... 24
第二节 法律制度环境........................................... 25
第四章 中国手机出口东盟市场的竞争地位 ................... 28
第一节 整体视角:中国手机在东盟市场的同业竞争地位............. 28
一、中国手机在东盟市场的整体占有率............................. 28
二、品牌层面:中国品牌的同业竞争排位........................... 29
第五章 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 33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演变 ................... 33
一、引力模型的起源及其扩展概述................................. 33
二、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34
第五章 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演变
一、引力模型的起源及其扩展概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思想起源于物理学领域的万有引力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思想相似,引力模型认为,两个贸易主体的贸易规模与二者的经济规模的乘积正相关,而与二者的距离负相关。引力模型(Gravity Equation)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模型工具之一,因具备解释变量可观测性强、模型形式简洁直观、解释力度较强等特点,对于贸易流量测算和贸易潜力估算等问题给予了诸多理论与实证支持,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重要的模型工具。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明确地应用到国际贸易研究的先行者是荷兰经济学家 Tinbergen(1962)和 德国经济学家 Poyhonen(1963),20 世纪60 年代,Tinbergen 在一次演讲报告中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次年 Poyhonen 运用实证方法验证了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的显著性,并由此得出基本的引力模型范式: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以中国手机行业在国内趋于饱和、积极寻求海外具有潜力的市场出口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东盟市场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竞争现状、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手机的贸易现状,整理归纳了与东盟贸易潜力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扩展了经典引力模型,并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来分析 2008-2017 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手机的贸易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在此时间区间的出口贸易潜力,并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判定标准分析了东盟十国作为中国手机的进口国分别属于“潜力巨大”、“潜力开拓”或“潜力再造”三个类型。本文的结果论证了东盟各国市场富具成长性与贸易增长潜力,未来是值得中国手机出口行业重点关注的区域市场。具体结论如下:
一、 国内手机市场产品结构深刻调整,传统产品转向海外为大势所趋
本文第二章对中国手机产业的发源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描述了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现状。这部分研究反映出中国手机制造业开始将增长点瞄向海外的时代背景:中国手机产业从代国际手机品牌加工组装起源,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在丰富的技术积淀中厚积薄发,诞生了享誉海外的国产品牌,目前国内手机行业正经历着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研发制造的阶段;
未来中国即将加快迈入 5G 技术商用时代,中国手机市场的产品格局将发生深刻的结构调整: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传统的 2G、4G手机产品已然进入成熟期至衰退期阶段,现有的手机产能需要转向一个富有成长潜力的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