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进口贸易对中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17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0-2017 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迅速,近二十年间从 4743 亿美元增长到 41045 亿美元,增长近 8 倍,在全世界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排名遥遥领先。2017 年,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存度是 33.5%,这一占比充分说明贸易在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处于重要地位。受到出口导向战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在出口贸易,认为保持贸易顺差对经济发展更有利。然而,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严重受阻。特别是在中美贸易上,中美就出口问题展开的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征收高关税。由此可见,当出口贸易受阻,我国经济将会受到冲击,所以通过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要进行调整,不能只停留于出口贸易。借鉴很多发达国家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例如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进口促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增长,这说明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的正效应。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我国加入 WTO 时的承诺,我国也逐步放开市场,这主要体现在进口贸易上。2008-2017 年,短短十年,我国进口贸易总额从 11325.67 亿美元快速增加到 218409.82 亿美元,这是否意味着进口贸易能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增长速度,所以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国家或地区以创新为驱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十八大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决策地位,再到十九大的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短时间之内,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立下到 2020 年要步入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本质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就是以各行各业、个人或企业或政府、理论或实践等等各方面的创新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其实实现创新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靠国内自主研发创新;二是通过向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学习再创新。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足,我国正处于通过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向发达国家学习吸收并进行再创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通过实证分析,重点研究进口贸易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创新驱动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其内涵的理解较国内也更为全面深刻。“创新驱动”一次最初是由波特(1996)提出并对其进行解释的,他认为一国早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一国要素的充裕程度,接下来依靠国内外投资数量,再由一国创新能力来主导,最后才是由庞大的财富来支撑经济,经历这些发展过程,一国经济发展将走向巅峰,其中创新驱动突出技术和效率的集约式增长也是由波特首次提出的。洪银兴(2013)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对效率及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这将对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落实具有决定性意义。程郁和陈雪(2013)认为创新驱动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李俊江和孟勋(2016)认为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要素突破经济部门的局限自由流动,有利于生产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国内外政府及学者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认识处于探索完善阶段,所以还没有提出明确方法对其进行衡量。国际上对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EU 主导的“全球创新记分牌”——以投入产出为基础、WEF 主导的“创新能力指数”——以创新评价政策和集群环境为基准等;国内对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创新指数 CII 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方面,国外学者 Connolly(2003)基于发展中国家专利面板数据,表明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存在创新溢出效应。国内学者胡凯(2007)通过评价区域创新投入、执行及产出和计算创新绩效,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其中专利制度是区域创新能力的保障;余道先(2008)基于对国内外专利授权总数的实证分析,检验发现来自国外的专利授权数增加对出口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对出口产生积极作用,充分说明进口高新技术等无形要素的必要性;李慧颖(2015)通过对专利信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专利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徐晨阳(2018)利用全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利及相关的其他数据,建立专利评价体系和计算其产出效率,实证结果为:专利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积极效应。

...........................


第二章 进口贸易影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
对于涉及进口贸易影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是论述的重点,主要分为贸易促进论和贸易抑制论两部分。接下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论述贸易促进理论。
一、古典贸易理论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是创新的主体,人类财富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提高生产技术得到。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以国在国际贸易中对某种商品的生产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拥有控制贸易往来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其他国家处于绝对劣势,这种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例如,A 国和 B 国都生产小麦和棉花,A 国在小麦的生产效率上高于 B 国,B 国则在棉花的生产效率上高于 A国,所以 A 国进口棉花且 B 国进口小麦对各自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还有利于人类资源合理配置和劳动力要素的合理分配。但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造成这种技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或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不同。绝对优势理论是涉及进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最早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在比较优势理论中,进口和出口不以绝对优势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比较优势为衡量标准,生产技术差异即劳动生产效率差异。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国际贸易中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并一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那么另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生产其他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缓解两国贸易的不平等。例如,A 国计算机和手机的生产技术水平均高于 B 国,但是 B 国在手机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 B 国可以出口手机,进口计算机。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不仅有利于 B 国参与国际贸易与分工,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 B 国进行资本积累,提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约翰·穆勒完善和补充了比较优势理论。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21)中提到进口贸易具有静态或动态的利益。静态利益与比较优势原理相似。动态利益即间接利益:一方面进口贸易使供给增加,尤其是新出现的产品更能刺激国内需求,新产业出现,吸引投资,促进资本积累,进而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比较劣势产品的进口,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技术的模仿和创新,提高一国生产能力与水平,最终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第二节 进口贸易抑制经济发展的理论
一、早期保护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对贸易采取保护政策的是重商主义学派,主张出口总量占据绝对优势,越大越好。特别是晚期重商主义认为进口贸易是财富和金银的流失,只有保持绝对的贸易顺差,本国的经济才能保持增长趋势。重商主义晚期甚至出现了为增加出口而增加进口的情形,无异于现在所说的转口贸易。总体来说,重商主义认为进口贸易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经济发展。本质上,此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没有提升国家内部创新能力,直到古典经济学取代重商主义。
二、近代保护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要对幼稚工业和刚起步的企业进行保护的是李斯特,也是近代保护贸易理论最主要的内容。他认为对于后发展工业的国家来说,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吸取先发展工业国家的生产力才是明智之举。但在推进过程中,后发展工业的国家应该先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避免本国落后工业受到威胁,这也会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起步。当发展成为工业强国时,就应该返自由贸易政策,因为此时本国工业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获得的经济利益增加。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到逐渐放开市场,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工业企业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应用了该理论,但现在已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今,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较为成熟,面对冲击能力增强,若是依旧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不利于我国吸收各国先进知识和技术,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现代保护贸易理论

在经历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出现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超保护贸易主义。当国内的需求达到饱和状态时,此时进口贸易对国内很多行业都产生巨大冲击,所以超保护贸易理论不只是对幼稚工业的保护,还对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退的行业进行保护。例如,波音和空客一直是欧美贸易博弈的焦点。若两国都放开对飞机的进出口,由博弈论可知两家飞机制造商都将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并放弃生产,所以政府限制本国航空公司从对方手中进口,而是以其他国家为主要销售市场,瓜分全球市场,抢占高利润。超保护贸易理论,本质上就是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升级,这种保护理论可能会使一部分不思进取或抱有侥幸心理的企业继续存在,不利于优胜劣汰和企业的创新发展。

.............................

第三章 进口贸易现状及影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17
第一节 进口贸易现状............................. 17
一、进口贸易总额......................................... 17
二、进口贸易结构....................................... 19
第四章 进口贸易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27
第一节 建立模型及变量说明...................... 27
一、模型的建立......................................... 27
二、数据说明............................... 28
第五章 加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36
第一节 扩大进口贸易规模,为创新提供来源................................ 36
一、树立科学的进口观念,寻找生产创新点.................................36
二、适度扩大进口贸易规模,注重因地制宜....................................37

第四章 进口贸易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建立模型及变量说明
一、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述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 GDP 或 TFP来衡量经济发展,但 GDP 并不能完全衡量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这一指标也没有具体确定指标来衡量。参考《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GDP 与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增加促进了 GDP 的增长,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发展趋势。从创新角度来看,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产出的定义,认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经济产出。因此,选取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T)来衡量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这一指标。结合陶长琪(2016)建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选择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进口贸易总额、FDI、R&D 人员全时当量和邮电业务总量。

考虑到现实,专利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可持续的,即专利不仅在过去一年中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对未来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也有影响,所以把滞后一期的 PAT 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中。鉴于此,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进口贸易对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
..........................


第五章 加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扩大进口贸易规模,为创新提供来源
一、树立科学的进口观念,寻找生产创新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