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国内城市和轨道交通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机道交通引导城市轴向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轴引导城市发展的两种形式进行了实例分析,认为在今后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应更加重视对轴这一功能的应用。
关键词:轴;执道交通;城市发展
1前言
长期以来,已有学者研究有关“走廊”的理论。走廊是一种地域经济空间系统,是由高度发达的多模式的交通网络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大中城市或城市群而形成的廊道状地域经济空间系统。其中交通运输走廊是由巨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多条基本平行的高效率交通干线组成的,承担所有空间相互作用的廊道状地域空间系统,是两个中心结点之间的各种运输方式[1]。本文所指的轴是轨道交通走廊轨道交通,是其中的一种运输方式,具有生长性、开放性、连续性、统一性和均衡性这五种特性。
2轴的构成
轴由核、廊以及核间的开敞空间三部分组成。
(1)核: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形成的城市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性;
(2)廊:即是连接核的轨道交通线。廊有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形式,廊的长度即是站间距,市区通常为0.8-1.2 km,郊区可达到3-4 km。
(3)核间的开敞空间:为避免核逐渐扩一展以致连为一体,应该保留核间的开敞空间。通常表现为绿地、公园、河流、山川、农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因素。
3引导城市轴向发展的概述
人类聚居学的创立者道萨迪亚斯认为现代聚居系统往往是六边形模式与动态系统的结合体。六边形聚居系统是指所有聚居在平面上都呈六边形,相互紧挨在一起,每六个聚居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形成一个高一级的聚居。随着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发展,使得聚居系统由过去的以步行为主的单一交通方式,变成了具有很大速度差异的多种交通方式同时并存。聚居系统不再是静止而均匀的六边形模式,而是依照同等时距、同等体力消耗和同等费用距离的原则,沿着交通干线发展组合,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见图1,资料来源:C.A.Doxiadis.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如果同样的交通线向四周同时发展,则系统呈向心形;若有一条较高速的交通线向一个方向发展,则系统呈现梨型;如果许多交通系统组合在一起,则系统呈现双星形或多心形[2]。
1882年马塔提出的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典型的轴向城市(见图2)。他认为圈层式扩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已经过时,交通系统决定了日常生活中重要场所之间的自然距离,因此城市的公交系统和公用设施可以沿交通线布局,从而形成带形城市结构。在其设想的带形城市里,轨道交通构成了城市的骨干,住宅街坊分列两旁,外围是绿地与农田,其空间沿道路交通发展。
1960年丹下健三提出的东京规划(见图3),是轴向城市的另一例子。丹下健三认为人口集聚形成1000万人以上的中枢城市是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形态应带形轴向发展,如同脊椎动物生长。东京规划应在一个线形开发的“城市轴”基础之上,使城市的结构、交通网和建筑物构成一个有机的开放的整体,随着城市的扩大而延伸。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Peter Calthorpe利用交通线可以引导城市轴向发展这一特性提出“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认为应建立以快速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为干线,在沿线的主要站点建立相对密集和具有混合土地利用型的社区或新市镇,形成城市发展轴线,引导城市发展,采用TOD的城市往往考虑了较为长远和全面的城市发展目标。
4引导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
引导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包括两类:新城及新区。
4.1“新城”的方式
轨道交通车站位于“新城”核心,“新城”与“新城”或“新城”与“旧城”间通过绿化带等生态因素分隔,避免连绵发展。
(1)香港
香港的快速轨道是世界L最先进、最快捷和最繁忙的系统之一,它由地铁、轻轨和港九铁路组成。通过建设轨道交通带动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的新市镇的发展是香港轨道交通发展的一大特点。
“新市镇”是指在中心市区外围的合适地点建造居民区和工业区及相关的社会服务设施,以吸引新增人口的定居和旧城人口的疏散,从而缓解中心市区在住宅、交通和就业等方面日益增加的压力,避免城市的恶性膨胀。截止1997年,香港共建设9个新市镇,分别为荃湾、沙田、屯门、大埔、粉岭一上水、元朗、将军澳、天水围、北大屿山。总人口约260万,占香港总人口的40% ,预计全面发展后可容纳360万居住人口。总投资约310多亿美元,成为全球同类计划中最庞大者之一。
香港新市镇规划一直遵循以下屯条原则:
①自给自足的原则。即新市镇的各项设施配套完善,并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卧城”;
②均衡发展的原则。即居住区中公共房屋与私人住宅按一定的比例建设,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③功能角色的原则。即为每个将要发展的新市镇找到最合适的主导功能,服务于整体经济的成长[3]。
其中东涌原是邻近机场的大屿山北岸的一个无名小镇,但由于新机场及机场快线的建设,将发展为有20万人口的配套完整的新市镇(见图4,资料来源:www. mtr.com.hk)。
(2)巴黎
巴黎由城区和附近的7个行政区组成,总面积约12 000 km2,人口1 100万。其中市区面积4 000 km2,人口960万。巴黎轨道交通线网由19条线路组成,总长551 km,其中地铁199 km,区域快速地铁352 km。
1965年巴黎地区编制了《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规划建议利用公路、铁路、RER等交通基础设施引导潜在的城市建设,并且作为优先发展轴上城市化地区的主要交通手段。规划在塞纳、马恩和卢瓦兹河谷划定了2条几乎平行的城市优先发展轴线,作为重点开发的新的地区城市中心。
马恩拉瓦莱新城是巴黎地区5个新城之一,占地约152 km2,呈线型分布,由4个城市分区组合而成以马恩拉瓦莱新城为代表的巴黎新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RER快速铁路为主的公共交通建立了新城与母城间的便利联系;
②新城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建设有多功能、设施齐全的中心一“核”;
③由于“核”的作用,新城吸引了办公、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使60%}$0%的居民能就地工作;
④新城结合原有村镇,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利用轨道交通“轴”的特点,形成珍珠串状不连续的布局模式。
4.2“新区”的方式
通常位于轨道交通的延伸部分,规模普遍不大,以轨道交通车站带动地区发展,可以是改建也可以是新建,通常“新区”与“旧区”连绵发展。
(1)华盛顿
Bethesda, Silver Spring及Ballston为华盛顿的三处郊区。至1976年华盛顿第一条地铁通车以来,地铁提升了郊区的土地价值,吸引了外部投资,引发了建设的高潮。同时,地铁的建设也成为了城市更新和再发展的磁极(见图5[4]) 。
(2)圣迭哥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县是美国最早拥有当代轻轨交通线路的地区,圣迭戈轨道交通系统南线于1981年开通,长7.2 km的东线在1986年、1989年、1990年和1995年分期开通,长5.2 km的北线在1994年、1997年分期开通。圣迭戈在项目过程中实施了TOD的规划理念,至今已完成了2个TOD居住项目和2个大型TOD办公建筑项目。
在圣迭戈轨道交通系统中,由于除了Santee站和Mission Valley线上的7个站点外,都选址于原有货运轨道线路沿线。这些站点附近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发,而且原有站点附近的旧开发项目大都是以机动车为导向的,集中开发用地十分困难。因此,TOD模式带来的效应并不明显。但在后期建设的Mission Valley线中没有使用现有的轨道线路,而是经过一个高速增长走廊直达中心商业区的北部。沿线有地区性购物中心、大型宾馆、办公商业综合建筑、大型体育场以及新开发区的住宅。TOD的发展前景看好,因此,圣迭戈将未来许多TOD项目都规划在这条线路上ts1。表明了原有的土地使用状况对TOD的实施有重大影响,轨道交通线路的布局与站点设置会极大地影响TOD的发展前景。
5结论
轴这一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为国内外许多城市所应用。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采用公交导向式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考虑了较为长远和全面的城市发展目标,以轨道交通为干线通道,通过快速大容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来引导城市按轴向发展,形成城市发展轴线,并在沿线的主要站点建立相对密集和具有混合土地利用型的社区或新市镇,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轨道交通的发展带动地区的发展。目前,国内如北京市八通线、广州3号线、上海萃阂线及申松线均属于城市发展导向型。对轨道交通引导城市轴向发展进行深人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城市规划,2003 (1):50
2吴良铺.人类环境科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邓卫.香港的新市镇建设及其规划.国外城市规划,1995(4):7~10
4 Metro at 25:C.elebrating the Past,Building the Future.2001Washington Metropolitan Area Transit Authorit
5马隆·博内特尼古拉斯康平.TOD在圣迭戈一一种规划理念实施的渐进过程.国外城市规划,2000 (4); 38一41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