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再生稻;蓄留面积;必要性
再生稻即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稻穗,再长一季,应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稻谷品质和增加粮食总量,具备省种、省工、米质好,并且增产、增效、潜力大等特点[1-4]。因此,增加再生稻蓄留面积,对于提高产水稻产量,实现增粮、增效和确保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由于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不仅担负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就目前发展趋势看,在需求方面,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镇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粮食需求势必将呈持续性、刚性、不可逆地增长;然而,近年我国水稻产量基本在6 300 kg/hm2左右徘徊,如若按照丰产年2007年的稻谷总产与2015年稻米预测消费量相比较,将存在900万t左右的缺口,粮食供求关系将会偏紧,粮食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2水稻生产在整个粮食生产中至关重要
水稻的季节性强、生长周期长,在自然与社会双重性的影响下,水稻生产受多重因素的制约,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一是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下降。虽然国家不断出台一些加大农业投入和增加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然而由于粮价的偏低、农村劳动力的紧俏、机械化程度低以及农资价格的不断攀升等原因,农民仍然难以从种粮中获得较大收益,种粮积极性难以提高,这也导致农户在水稻生产上的投入减少,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配套技术难以实施,高产品种的潜力很难得到发挥。二是人增地减的矛盾难以缓解。我国人口自然增长一直处于5‰以上的一个高增长率的情况,人口的不断增加,将持续加大对粮食的需求。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农田又被各类开发区和道路建设占用。农村劳动力少,种稻比较效益低,导致人为抛荒;缺水、洪灾、塌陷等自然条件造成的抛荒,使耕地不断减少。三是地球环境的变化影响突出。由于气候异常,干旱、高温、洪涝等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逐年加重。在2009年冬至2010年春全国发生历史罕见的重大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 066.67万hm2左右,这将直接影响全国粮食产量。可见,要夺取全年粮食总产目标,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担子会更重。然而,近来的气候状况对水稻生产影响难以预料,如果后期积极发展再生稻,着力加大再生稻蓄留面积,将对实现全年目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再生稻产量潜力巨大且技术储备雄厚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研单位和农业推广部门就对再生稻进行研究推广,先后开展了强再生力品种筛选、再生稻生理生态、栽培丰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水稻生产上曾出现过再生稻高产典型田块。杂交水稻成功育成并应用于生产后,促进了再生稻研究与进步,再生稻生产技术不断发展,1988年四川再生稻面积达28万hm2,占全国再生稻面积的68%。1995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曾达到100万hm2。然而近10来年,农民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对再生稻生产的重视程度下降,导致再生稻面积大大减少。但是,在四川、重庆、福建、湖北等省市再生稻有着生产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如果在一季稻区,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可再适度发展再生稻面积30万hm2以上,达到100万hm2以上,按3.75 t/hm2,保守估计将增产112.5万t。可见,通过扩大再生稻面积,是实现增粮、增效的有效措施,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条有力途径。
4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
一直以来政府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非常重视,从主抓的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和推行促进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加速小型机械的普及等有力措施,这些都抓住了粮油高产创建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从机械化推进实践表明,在水稻种植、收获2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可减少劳动用工量40%和76%,大幅度提高工效,不仅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提高水稻产量,而且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3%~5%,可以从很大程度解决农村劳动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等问题。只要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切实解决结构调整和社会大市场化矛盾,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及配套项目,就能有效地发掘水稻生产的潜力,促进再生稻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5
参考文献
[1] 李经勇,张洪松,唐永群.中国再生稻研究与应用[J].南方农业,2009(3):88-92.
[2] 陈应平.泸县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创建硕果累累[J].四川农业科技,2009(11):13-14.
[3] 范琼勇,董长利,潘俊江,等.隆昌县再生稻生产的再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8(3):14-15.
[4] 魏昌永.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4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