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0076 日期:2024-06-17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从施足底肥与起垄整地、科学栽植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甘薯栽培生产技术,为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高产栽培;陕西关中地区
  
  甘薯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耐涝,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遭灾后茎叶能很快恢复生长,是一种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1]。结合陕西关中地区的生产实际,现将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施足底肥,起垄整地
  
  甘薯前期生长快,要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2]。一般鲜薯产量45 t/hm2,要求施用有机肥60 t/hm2左右。茎蔓直立型品种比较耐肥,可适当增施氮肥;匍匐性强的品种若施氮肥过多,易发生徒长造成减产。甘薯施肥以农家肥为主,结合施用化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的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80%。深翻整地时将基肥的1/2以上施入底层,其余基肥可以在起垄时施入垄底[3]。
  甘薯起垄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层土壤,而且有利于排水,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根的形成和膨大。尤其是地肥雨多或涝洼地的夏播红薯,起垄栽培的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垄的宽窄高低需视气候、地势、土壤及栽培密度而定,地势低洼或多雨地区,栽植较密宜做高垄宽畦,垄宽100~120 cm,垄高25~30 cm,每垄栽双行;旱地栽植较稀宜作小垄,一般垄宽60~80 cm,垄高25 cm,每垄栽1行。
  
  2科学栽植,合理密植
  
  选用壮苗,适时早栽,提高红薯的栽插技术[3-4]。一是斜栽法。适用于干旱瘠薄的土壤,方法是将薯苗直插或者斜插入土壤,一般秧苗较短,薯苗埋土较深,约10 cm。由于深栽,秧苗下部土温低,空气少,易结小薯或不结薯,只有门薯较大,单株结薯较少;但是薯苗埋土较深,抗旱力强,成活率高。二是浅平栽法。适合于高水肥地力栽培,但由于浅栽薯苗,必须做好浇水和保墒工作。具体做法是薯苗埋入土中深5~7 cm,插入土中的薯苗下部平行于地面。薯苗入土节位越多,结薯量越多,薯块越大。因此,要选用高节位薯苗,尽量使薯苗入土节位增多,利于多结薯增加产量。该法使80%的薯块都集中在5~20 cm的土壤层中,其中10 cm左右的土层内薯块数量最多;但用苗较多,要用较长的薯苗,费工费时。三是船底式栽法。薯苗的头尾两端埋土较浅,中间埋土较深,薯苗栽后形如船底。埋土茎蔓结薯大小不一致,中间结位结薯较少而小,两头的节位结薯较多而大,薯苗长要求23 cm左右,薯苗过长露出地面部分多,容易使薯苗萎蔫影响成活。该法比浅平栽法耐旱。四是钓钩式栽法。栽入土中的薯苗下部向上弯曲,呈钓钩形状。秧苗长15~20 cm,埋土较深,较耐旱,单株结薯较少,但是在栽插时可以增加密度。在做好栽植的同时,还要注意栽植的密度。栽植密度因地力、品种、秧苗数量、栽插时期和方法不同而异。一般土质疏松、瘠薄地栽植密度较黏重、肥沃土的大;短蔓品种较长蔓品种的密度大;栽秧晚的较栽秧早的密度大;薯秧数量足较薯秧数量的密度大。春薯密度一般不宜少于4.5万株/hm2,夏薯不宜少于6.0万株/hm2。在一定范围内,薯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薯重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田间管理
  
  发根还苗期田间管理重点是促根早发,促茎叶早长。做好查苗补苗工作,根据干旱情况及时浇缓苗水,并施提苗肥以补充基肥不足和基肥作用缓慢的缺点,一般追施氮素化肥75~150 kg/hm2;肥力较高、基肥充足、生长旺盛的田块可以不追施氮肥,以免徒长。同时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结薯阶段田间管理重点是以肥水为主,促进地上部多分枝,多长叶,争取早封垄,早结薯,多结薯。根据天气和土壤水分情况适时浇水,促使茎叶生长,促进同化物质向薯块运输和储存,促块根提早膨大。遇到雨季则要注意排水,防止雨涝。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催薯肥,以促进茎叶快长稳长,加快块根膨大,以早施为好,一般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茎叶盛长薯块膨大阶段管理要注重地上部茎叶和地下部薯块生长的平衡关系,茎叶发生徒长会造成秧多薯小产量低,对此类田要注意“控上促下”,一般薯田要控中有促,追施钾肥。一般施硫酸钾150~225 kg/hm2。茎叶生长后期,在管理上要保护茎叶不早衰,保持适当绿叶面积,延长茎叶功能,可用1%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在秋季雨季还应做好排涝。
  
  4收获贮藏
  
  当平均气温降到15 ℃时及时收获,最迟于降霜前结束,根据用途不同,先收留种田。采用高温大屋窖贮藏。收获进窖要做到轻刨、轻装、轻运、轻卸,尽量避免碰破薯皮。高温愈合后直到春季出窖,保持窖温11~13 ℃,不低于10 ℃,不高于15 ℃,确保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5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张洪东,王洪斌,等.春甘薯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3):48-49.
  [2] 杨国红.优质鲜食型甘薯郑薯20及综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0(4):72.
  [3] 刘志坚,应素丽.早熟甘薯品种双季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6(2):25-26.
  [4] 陈明灿,王晓凌,李友军,等.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89-359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