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春才 高九思 贾惠文
摘要阐述了2009年国审豫选小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并分别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小麦新品种的选用及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国审豫选小麦;新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2009年
1.1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由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以97-042为母本、漯麦四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2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 d,与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88 cm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粗壮。穗层厚,穗大穗匀,码密,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2年区试平均穗数552万穗/hm2,穗粒数37.0粒,千粒重45.8 g。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叶功能好,耐热性较好,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条锈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1、776 g/L,硬度指数64、67,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6.4%,沉降值23.4、24.4 mL,吸水率59.2%、60.4%,稳定时间2.8、3.4 min,最大抗延阻力154、169 E.U,延伸性14.0、13.4 cm,拉伸面积32、34 cm2。
1.3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009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产量8 224.5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14.5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7.8%。
1.4栽培技术
10月5—25日播种。高肥力地块播量105~120 kg/hm2;中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播量。若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 d增加播量7.5 kg/hm2为宜。要施足底肥,一般施尿素300 kg/hm2、磷酸二铵375 kg/hm2、硫酸钾225 kg/hm2,或施三元复合肥750 kg/hm2。春节前后追施尿素105~150 kg/hm2。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并适当化控,以降低株高。春季注意防治纹枯病,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1],后期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叶锈病和蚜虫。
1.5国审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2洛麦21号(国审麦2009006)
2.1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由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洛麦1号为母本、周麦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2.2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 d。幼苗近直立,叶黄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 cm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较好,茎秆较粗。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腹沟深,饱满度一般。2年区试平均穗数546万穗/hm2,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8 g。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775 g/L,硬度指数6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沉降值28.7、26.7 mL,吸水率58.5%、56.8%,稳定时间2.4、2.2min,最大抗延阻力174、163 E.U,延伸性16.4、16.4 cm,拉伸面积42、40 cm2。
2.3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059.5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3.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产量8 763.0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7.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452.0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5.5%。
2.4栽培技术
10月8—15日播种,最佳播量90~120 kg/hm2,以23 cm等行距或20 cm×27 cm宽窄行种植为宜。施肥要按照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重点增施粗肥和磷钾肥。灌溉主要抓住越冬水和拔节至抽穗水2个时期,有利于形成多花大穗,同时确保足够的群体。抽穗后一般不浇水,控制贪青,有利于籽粒饱满。主要是蚜虫危害,小麦播种前要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拌种药剂可采用1605、乐斯本等长效农药,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3-4];小麦拔节孕穗期,要进行一喷三防,可用氧化乐果、粉锈宁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重点防治纹枯病、穗蚜、白粉病。人工收获的地块要在蜡熟期进行,机械收割可适当推迟。
2.5国审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省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3.1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由河南农业大学以HY9153和百农3217的杂交后代为母本、豫麦4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
3.2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 d。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0 cm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码密粒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度好,饱满度较好。2年区试平均穗数597万穗/hm2,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5.6 g。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较强。灌浆较快,耐后期高温能力一般,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9、790 g/L,硬度指数63(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2%、13.48%;面粉湿面筋含量30.6%、28.6%,沉降值31.5、28.3 mL,吸水率56.8%、54.6%,稳定时间5.5、4.2 min,最大抗延阻力216、170 E.U,延伸性15.5、16.8 cm,拉伸面积48、42 cm2。
3.3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245.5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5.3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产量8 673.0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564.5 kg/hm2,比对照新麦18增产5.7%。
3.4栽培技术
该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基本苗数为225万根/hm2左右。注意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3.5国审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
参考文献
[1] 王永华,郭天财,朱云集,等.河南省不同类型麦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2006(5):12-16.
[2] 高海涛,张灿军,段国辉,等.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5):37-39,51.
[3] 崔艳丽,高振坤,孙伟霞.小麦新品种豫农201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8):26.
[4] 曹良.优质弱筋专用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6):14,1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