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世峰 刘蓉蓉 刘伯芹 李桂云 吴中华 林昌明 吴九林
摘要阐述番茄—水稻—莴苣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各作物的栽培管理等内容,以促进该模式推广应用。
关键词番茄;水稻;莴苣;高效;栽培技术
近年来,江苏南通不断加大对高效设施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全市设施农业逐步成为南通农民收入中稳定而有效的增长点。以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近年总结出的番茄—水稻—莴苣典型菜—粮—菜高效种植模式为例,该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有效减少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药使用量,避免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此外,番茄基肥施用量大,而且番茄根茎叶还田后还能有效改土培肥,使得后茬水稻土壤肥沃,用肥量明显减少,水稻品质好、产量高,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1品种选择
番茄选用商品性好、抗病优质、产量高的金棚一号、亚洲粉皇后、合作908、906等品种;水稻选用宁粳3号、南粳44、扬粳4038等超级稻品种;莴苣选用冬青、满地红、红剑、青香冠军等品种。
2种植模式
番茄—水稻—莴苣高效种植模式中,番茄于11上中旬小拱棚播种育苗,2月中旬移栽保护地设施大棚中,4月底至5月初开始收获,6月中旬拉秧;水稻于5月上中旬育秧,6月中下旬抛栽,10月中下旬收获;莴苣于9月下旬播种育苗,10月下旬定植,1月底开始收获上市。
3栽培管理
3.1番茄栽培
3.1.1苗床准备。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无病虫害且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地块作苗床,耕翻土壤20 cm。根据土壤肥力,适量施入有机肥,充分耕翻,整地作畦,畦面宽120~150 cm,畦面要求细、净、平、软,待播种。
3.1.2播种育苗。大田用种量450 g/hm2,1 m2苗床播种量5 g。播种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当催芽种子70%以上破嘴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前苗床浇足底水,湿润至床土深10 cm,水渗下后撒1层细土整平床面,均匀撒播种子,播后覆盖营养土0.8~1.0 cm,苗床用50%多菌灵8~10 g/m2拌细土均匀撒于床面,覆盖好地膜,搭建小棚保温。
3.1.3苗期管理。播种至齐苗期间无需通风,保持棚内温度白天25~30 ℃,夜间15~18 ℃,齐苗后适当通风,降低棚温,白天保持20~25 ℃,二叶一心期分苗于营养钵中,摆入苗床,浇足透水,提高床温至25~30 ℃,缓苗后再适当降低温度,苗期以适当控水控肥为主,定植前适当降温炼苗。壮苗标准:株高20~25cm,茎粗0.5 cm以上,现花蕾,叶色深绿,无病虫害。
3.1.4定植。定植前一般施优质农家肥22.5~30.0 t/hm2、40%三元复合肥750 kg/hm2作基肥,深耕翻20~25 cm,按保护地大棚标准作畦。每畦宽60 cm,沟宽35 cm。采用黑地膜覆盖定植,行距45 cm,株距40 cm,栽植4.50万~5.25万株/hm2。
3.1.5田间管理。定植后保持棚温30 ℃,缓苗后保持20~25 ℃,夜间不低于15 ℃,结果期保持棚温25 ℃左右,棚内湿度50%~55%,土壤湿度80%~85%。定植后浇足活棵水,开花前不浇水,果实坐果后追肥灌水,用尿素150~225 kg/hm2,以后每坐1穗果施1次肥,保持田间见干见湿。
3.1.6植株调整。插架或吊蔓:尼龙绳吊蔓或用细竹竿插架。整枝:一般采用单竿整枝,及时除去叶腋的萌生枝,4~5穗果摘心封顶,生长后期去除基部老叶。保花疏果:保护地栽培不适宜番茄坐果,应使用防落素、坐果灵蘸花或喷花,提高坐果率。注意及时疏果,每穗留果3~4个,其余应摘除。
3.1.7病虫害防治。番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病毒病;虫害有蚜虫、烟青虫。具体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协调好植株间光、热、水、气分布;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和病荚,人工进行田园清洁。生物防治: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或采用印楝素、除虫菊素、苦参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物理防治:铺银灰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驱避蚜虫,用黄板诱杀蚜虫。药剂防治:灰霉病可用50%速克灵1 5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早疫病可用64%杀毒矾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晚疫病可用64%杀毒矾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叶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7~10 d;病毒病可用20%病毒A 8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蚜虫可用20%吡虫啉6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5~7 d;烟青虫可用5%甲维盐1 0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10~15 d。
3.1.8采收。果实达到 坚实期,每穗果色转红,即可分批采收上市。远距离调运的,应在青熟期或转色期采收。
3.2水稻栽培
3.2.1育秧。在冬季耕翻冻土的基础上,于落谷前45~60 d作畦,畦宽145~150 cm,沟宽20~25 cm,沟深20 cm。落谷前10 d左右将畦面整平,在上水之前,按照适宜用量将苗床专用肥均匀撒施于畦面,并将畦面再梳理1遍,做到土肥结合。一般用盘750~825张/hm2,准备过筛无除草剂营养土1 350~1 500 kg/hm2。5月5日前播种结束,大田用种45 kg/hm2,要使用百克、浸丰等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及小粒翘穗,捞出摊晾即可。
落谷前先上水,将畦面整平,再将畦面塌成糊状贴盘,秧盘之间要紧靠不留空隙。根据盘面确定播种量,每张秧盘用浸好的70 g种子播种,先播2/3,再补1/3,确保孔孔有种不漏种,每孔有3~4粒水稻种,落谷后用细土进行盖种,做到盖种不露种。扫净畦面后,用干净的喷雾器对秧盘均匀补水,注意要洇足底墒水,以确保出苗所需水分,待其秧盘畦面收干后,进行覆膜盖草。覆草每50~55张秧盘用6.5~7.5 kg稻草,覆草不宜太厚或太少,禁止用草帘或塑料袋覆盖。
3.2.2苗期培管。播后待苗齐﹙除前叶外第1叶展开﹚,于早晨揭去稻草和地膜,并注意补足揭膜水(可采用跑马水或浇灌的方式进行),揭摸后1~2 d(秧苗1.5~2.0叶)每50张秧盘用矮苗壮6~8 g进行化控。对于一些培肥不足或没有培肥的秧田要求在1叶1心前后结合浇揭膜水,以水带肥,每50张秧盘施尿素200 g。也可以用壮秧剂进行泼浇。 苗期严格实行控水旱育,促使植物根系发达,生长老健,同时减轻灰飞虱的危害,3叶前严格控水,早上叶尖不卷叶不补水,3叶后严格控水,至抛栽前1 d灌跑马水准备抛栽。在病虫害防治上重点要防治灰飞虱引起的条纹叶枯病。要按要求进行科学防治。栽前1 d要灌跑马水,以便起苗抛栽。
3.2.3移栽。整地的要求是深、平、烂、净。坚持先开沟,后抛秧,在田间每隔3 m预留的走道上,拉绳开好沟,然后再抛秧,抛秧后再清理1次操作道。在基肥的使用上,要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搭配使用,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抛栽时施人畜灰粪15.5~22.5 t/hm2、45%BB肥(海安产)450~600 kg/hm2,或黑丰佳600~750 kg/hm2,或40%美盛复混肥450~525 kg/hm2+尿素150~225 kg/hm2+锌肥7.5~15.0 kg/hm2,禁止使用未腐熟的鸡灰。要求先施肥后耕地,先将所有的肥料撒施于田中,然后耕翻,以保证全层有肥,土肥结合。
3.2.4大田管理。做好平水缺,防止抛栽后遭遇大风大雨引起漂秧。立苗前的水浆管理,抛栽当天不上水,第2天阴天不上水,晴天灌浅水护苗,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浅层水。水稻搁田之后除剑叶抽出前后(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扬花期建立水层以外,其余时间均采取间歇灌溉,每次灌寸水,待水层落干后隔2~3 d再灌。做到秆青籽黄活熟到老,硬板湿润高产不倒。
分蘖肥施用时间要求在抛栽后5~7 d,秧苗已扎根竖立时追施,以尿素120~150 kg/hm2为宜,不宜过多,以防发苗过头。施肥时采用“以水带氮”法施肥,即在稻田落干后,于傍晚撒施尿素,次日早晨上浅水。
抛后5 d左右,秧苗活棵后要立即进行化除。一般在7月5日起当田间苗数达到270万~300万株/hm2时开始搁田。施用穗肥一般在叶色正常褪淡落黄,倒2叶时一次性施用,时间大约在8月10日前后,施专用穗肥300 kg/hm2,或尿素75.0~112.5 kg/hm2+BB肥150~225 kg/hm2。
3.2.5病虫害防治。抛栽前1 d防治地下害虫,生长期及时防治灰飞虱、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注意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具体防治措施:纹枯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7~10 d;稻瘟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7~10 d;灰飞虱可用20%吡虫啉6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10~15 d;卷叶螟可用5%甲维盐1 0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10~15 d;蚯蚓可用20%地虫杀星撒施防治,安全间隔期15~20 d。
3.2.6收获。一般10月中下旬,稻穗由青转黄时即可收获。
3.3莴苣栽培
3.3.1播种育苗。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苗床,按南北向整成高畦,每10 m2施优质农家肥50 kg。整好畦后要踩实整平,防止浇水时床面下陷,影响播种质量。1 hm2大田需600 m2的苗床(含假植床)。
当外界气温高于20 ℃时育苗必须进行浸种催芽,一般先温水浸种6~8 h,然后将种子置于15 ℃左右温度下催芽36~48 h(夏季可采用吊井催芽),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当外界气温低于18 ℃,可直接采用干籽播种)。将催芽种子或干种子撒播于整好的苗床畦中,用细土覆盖,要求薄而均匀不露种子即可,再用脚轻踩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然后用喷壶浇明水,覆盖遮阳网,以保持土壤湿润,4~6 d即可出土。
3.3.2苗床管理。在子叶展开后,间1次苗,苗间距1 cm,间苗时要去掉弱苗、双株并靠苗,使子叶互不搭靠。在间苗后用0.2%磷酸二氢钾或正大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培育壮苗。播种后25 d左右,当幼苗达到4~5片真叶时,在去弱苗、杂苗、病虫苗、僵苗和徒长苗的过程中选壮苗进行假植。假植前1 d浇透水,次日可带土起苗,以保证成活率。假植株行距8 cm见方。
莴苣根浅而密集,吸肥力差,应选用有机质含量高、保水肥力强的壤土进行栽培,适宜pH值6左右,莴苣生长期吸肥量较大,因此必须施足基肥,一般施腐熟鸡粪肥22.5~30.0 t/hm2、尿素375 kg/hm2。施肥后按1.5 m长作畦,沟宽25~35 cm,整成高20~25 cm、宽1.2 m的高畦,趁墒作好畦,待定植。
3.3.3定植。早春设施栽培,定植时间以11—12月为宜,露地栽培一般苗龄为25~30 d左右,栽苗9.0万~10.5万株/hm2,畦面栽植4行,行距25 cm左右,株距30 cm左右。定植时应选择生长健壮、株矮、叶多、叶色正常、无病虫害的苗,大小苗要分别栽植,使生长一致,方便管理。起苗时用铲刀多带床宿土,少伤根系,定植最好选在阴天或15:00后进行。苗要栽深,以不埋茎的生长点为准。
3.3.4田间管理。一是温度管理。设施栽培莴苣温度管理十分重要,如果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就会造成生长发育加快,茎部膨大小,同时由于湿度过大,易造成病害流行,莴苣适宜生长温度18~20 ℃左右。二是肥水管理。以叶龄为依据抓住中耕、施肥、防病3个环节,5~7叶幼苗定植后浇水保苗,雨后或浇水后及时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育。10~15叶时看苗追肥,每次用尿素225 kg/hm2。如遇天气久晴干旱,要灌溉抗旱,灌水时水要低于畦面,水深约占畦高的1/2,抗旱后要及时排放畦沟内积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渍害,24~25叶时注意去除下部老叶。三是扣棚。根据天气情况搭盖中棚。为了防止病害发生,又避免产生冻害,一般在12月上、中旬搭盖竹架大棚或中棚保温。在搭盖中棚的前7 d趁晴天灌1次水。
3.3.5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实行轮作换茬;加强中耕除草,发现病株及时带出,降低病虫源数量;培育无病虫害壮苗;清沟理墒,及时排灌,严防积水;冬季耕翻冻垡,清洁田园,降低害虫越冬基数和病原菌数。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瓢虫、蜘蛛、草蛉、食蚜蝇、蚜黄蜂等自然天敌,杀灭蚜虫等害虫。物理防治:采用45~55 ℃温汤浸种30 min。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用银灰膜避蚜或糖醋液、黄板、灯光诱杀。化学防治:莴苣虫害主要是蚜虫;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和菌核病。灰霉病可用50%速克灵1 5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霜霉病可用90%疫霜灵8 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菌核病可用50%速克灵1 5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8~10 d;蚜虫可用20%吡虫啉6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5~7 d。
3.3.6采收。生产中一般以心叶平外叶作为莴苣采收适期(即平口期),应及时收获。一般采收期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摘心可适度延迟采收期。如市场价格高,也可提前采收。
4
参考文献
[1] 郭军,陈乃祥,顾闽峰.大棚番茄-水稻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8(5):48-49.
[2] 孙志明,华秀丽,钱文明,等.水稻-番茄轮作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7(5):75.
[3] 莫永坤,何春蒙,莫琼飞.低热地区“番茄-水稻-白菜”高效种植模式[J].农技服务,2007,24(3):33.
[4] 冯东萍.大棚莴苣-架式冬瓜+茼蒿-小白菜+芹菜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01-10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