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玉米芯袋料栽培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944 日期:2024-06-16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碧源 甘双 覃杰宏 刘凤生

  摘要阐述利用玉米芯袋栽培秀珍菇的技术要点,包括栽培季节、原料配方、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内容,对秀珍菇的无公害栽培有一定参考。
  关键词秀珍菇;玉米芯;栽培技术;广西贵港

  据有关部门测定,玉米芯富含粗蛋白质、粗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等营养成分,适合食用菌的生长,按玉米芯与玉米籽粒比例为1∶3,玉米芯产量为1 800~2 250 kg/hm2,贵港市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逾2.67万hm2,可获得玉米芯4.8万~6.0万t。为使玉米芯变废为宝,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07年开始用玉米芯作主料栽培秀珍菇,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效益。一般1个菌筒0.5 kg产鲜秀珍菇0.4 kg左右,1 hm2玉米地玉米芯可生产3 900~4 500个菌筒,产鲜秀珍菇1 560~1 800 kg,按售价7元/kg,平均产值10 920~12 600元/hm2,减除辅料、人工费用4 500元/hm2,每年单造的玉米芯可增加净收入6 420~8 100元/hm2左右,所以用玉米芯栽培秀珍菇是节能减排增效的农业循环经济途径。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栽培季节
  依据秀珍菇的出菇特性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春夏季可在1—4月制作出菇菌包,2—8月出菇。秋季8—9月制菌包,10—12月出菇[1]。
  2原料配方
  用当地60%~80%玉米芯为栽培主料,玉米粉、麸皮、米糠作为氮源辅料,石膏、石灰、轻质碳酸钙作缓冲剂,调节酸碱度,稳定pH值,增加钙质[2]。原料pH值7.0~7.5,消毒灭菌原料(出菇)pH值5.5~6.5。常用栽培配方:①棉籽壳20%、玉米芯70%、玉米粉10%;②玉米芯70%、甘蔗渣15%、麸皮10%、玉米粉5%;③玉米芯75%、木糠10%、玉米粉10%、麸皮5%。以上3个配方均按干料加1%石膏、3%石灰、1%过磷酸钙、0.2%防腐剂增加培养料矿质元素,抑制杂菌适宜开放式接种。
  3菌袋制作
  3.1玉米芯加工处理
  用粉碎机把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晒干备用。如果是甜玉米芯,粉碎后按比例加石灰粉拌匀发酵2~3 d,蒸发部分水分后加入其他辅料即可使用。
  3.2原料配制
  首先将加工好的干玉米芯按配方比例称取料加水拌湿后,撒入过磷酸钙拌匀建堆,堆成底宽2 m的长堆,长度不限,尽量堆高以利透气及多余的水沥出,料堆面覆盖薄膜闷1夜,使料尽快升温至50 ℃以上,第2天揭膜继续让其发酵1 d,第3天翻堆与预湿好的棉籽壳加入石灰充分拌匀建堆再发酵1 d,第4天将麸皮或玉米粉、石膏粉、轻质碳酸钙、防霉剂几种料先拌匀后再均匀撒到料堆上翻拌2次,在每次翻堆时都要注意料内的含水量是否足够,特别是玉米芯碎粒不易一次性吸水,所以用手将玉米芯碎粒掰开看中心,如是白心的即是水分不透,需再加水继续发酵堆至湿透均匀后再与其他料混拌。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0%左右。
  3.3入料装袋
  袋子类型为聚丙烯料袋,规格为22.00 cm×36.00 cm×0.03 cm或22.00 cm×42.00 cm×0.03 cm,每袋干料重0.75~1.00 kg,湿重1.9~2.4 kg,高18~24 cm。可采用机械装和手工装,装袋质量要求培养料松紧要适度,长短一致,袋壁圆平滑,手拿起菌袋不变型。
  3.4灭菌
  一般采用常压灭菌,可用土灶烧柴,也可以用锅炉蒸汽灭菌池。将做好的菌袋用筐盛装入灭菌灶或池内,用帆布、薄膜覆盖扎好,进行烧火加温至覆盖物隆起,在此期间应注意排冷气。当覆盖物隆起,内温逐步升至98 ℃时,开始保温,加有防霉剂的保温时间3.5~4.0 h即可,不能超时,否则降低药效;没有加防霉剂的保温12~14 h,时间过短,灭菌不彻底易感染菌。保温时间够后停止烧火,得1~2 h后温度降到50~60 ℃才能揭覆盖物御炉,否则会使菌袋的扎绳冲脱和菌袋破裂,降低灭菌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5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包卸炉搬入经过消毒杀虫后清净培养场地,摆放时先铺垫地膜,将菌包摆放于地膜上让其冷却,待菌包料温降至28 ℃以下后即可接种。如果没有加防霉剂的不能开放式接种,首先将接种场及菌包用薄膜封围成密闭空间,然后用烟雾消毒剂消毒后才能进入接种。接种前菌种先清洗外袋干净。用克霉灵或多菌灵药液清洗外袋表面1遍再使用,接种工具和手用75%酒精消毒。全面消毒后再进行操作。每袋菌种(15 cm×33 cm)接2头菌包15~20袋,接单头菌包30~35袋。接种时先松开扎绳,打开袋口,把菌种分成4~5小块状,迅速放入菌袋周围,套环口处尽量不放菌种,上套环拉紧和袋膜拉平袋口膜往外下翻,用报纸封口后用橡皮筋扎紧口即可[3]。
  3.6培养发菌
  接种后将菌包放置于发菌室或棚内,冬春季制菌袋气温低,可将菌袋紧密排放,有利于保温,晚春季节气温高,菌袋分开排放,摆成“品”、“井”字型2~3层高,有利散热降温,并要加强通风或中午淋水降温。发菌期控制温度23~27 ℃,湿度低于65%~70%,做到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避光发菌,一般30 d左右菌丝可发满袋[4]。
  4 出菇管理
  4.1菇棚搭建
  选择用水方便、通风良好、环境卫生、交通方便的地方或果园树下搭棚或空闲房屋都可以。搭棚宽度4~8 m,顶高2.0~2.5 m,侧边高1.2 m,长30~40 m,棚膜可用黑膜或白膜,两边距地面1 m,用60目的防虫网缝接,刮北风时可将薄膜盖于防虫网外,防风保暖保湿。棚膜上盖1层90%~95%遮阳网,避免棚内光线大强。在露地搭棚的,棚顶除了遮阳网外最好多盖1层茅草、稻草帘或带叶树枝等覆盖物,以菇棚内光线达到能看见5号字为宜。
  4.2摆菌包出菇
  菌袋菌丝生理成熟后,未见原基前,把菌袋搬入经过消毒杀虫后洁净的出菇房或棚内,根据季节及出菇棚情况选择适宜摆包方法。如果是春、秋季节出菇,可以选用墙式叠包出菇方法,在果园树林荫棚出菇,先用2条4~7 cm圆竹对摆地面,竹距10~15cm,然后把菌包按品字型叠至4~5层高或菌包之间用小竹隔垫(有利通气均匀,防止菌包发热)。叠至10层高墙式出菇。夏季出菇最好选用竖式摆包,1头菌包着地,通过底部降低菌包温度,有利夏季高温散热。如果用房内菇架出菇,可做成5~6层出菇架,层间距40~50 cm高,春、秋季可以横摆放菌包,每层叠高2~3袋。夏季宜单层摆放菌包出菇,防止高温菌包间发热烧包,影响出菇至死菇。
  4.3出菇管理
  一是解报纸。当套环周围呈现原基时,即脱掉报纸,橡皮筋仍固住套环。二是控制温度。保持在15~25 ℃左右,出菇品质最好。三是水分管理。秀珍菇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有所不同。催蕾时,采取空间喷雾,维持空气相对湿度90%,保持料面湿润,促进菇蕾形成。随着子实体的发育,菇长至1 cm大以上可以向空间和菇体上同时喷水,最好喷雾状水,做到细喷和勤喷,空间相对湿度85%~95%,每潮采收菇后都要清理袋口菌脚,同时停止喷水,让菇房和料面干燥3~5 d,利于菌丝恢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四是通风。通风时间及通风量结合温度灵活掌握调节,高温季节夜间多通风,尽可能降低菇房温度。五是光照。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需要光线刺激,栽培场所适当给予散射光,光线以人在房内、棚内能读报纸的一般字体为宜。六是采收菇。当子实体的菌盖已开展,边缘内卷,菇盖直径2~4 cm时即可开采,优质商品鲜菇的标准是菌盖直径2.5~3.5 cm,菇柄长4~5 cm,若温度超过25 ℃,每天至少采菇3~4次,降低次品,提高成品率。七是采收的转潮管理。每1潮采菇结束后,都要清理出菇口的料面残根及死菇,3~5 d不喷水,让菌丝恢复生长,再进入下潮菇的管理,一般10~12 d采1次。秀珍菇可采收5~7潮菇。一个栽培周期3~4个月。八是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清洁栽培场所内外环境。药物防治应在采菇后出菇前喷药,使用国家规定的食用菌药剂。
  5

参考文献


  [1] 吴健.秀珍菇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2004(9):18.
  [2] 郭惠东,黄春燕,万鲁长,等.秀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04(3):43.
  [3] 杨大林.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4(8):31.
  [4] 黄嘉宾,诸月萍.秀珍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杭州农业科技,2004(F11):34-3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