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做法与成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918 日期:2024-06-15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蒙城县基层农技推行运行机制创新的主要做法,总结了其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做法;成效;安徽蒙城
  
  近年来,蒙城县农技推广队伍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局,通过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化组织广泛参与,推广、科研、培训单位、示范基地、企业、农民联动的完善网络。造就了一批科技素质高、为农民服务的农技推广人才,充分发挥了农技推广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1主要做法
  (1)建立政府推动、部门主动的农技推广联动机制。在重大农业生产活动、抗灾救灾、项目落实中,政府牵头推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形成了快速反应、执行迅速的为农服务机制。农业技术指导员通过区域站与所在乡镇政府建立农技推广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农技员主动参加联系乡镇的涉农工作会议,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使农技推广工作与乡镇农业中心工作融为一体。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明确农业综合站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全县农业推广工作的统筹协调。
  (2)建立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为主导,科研教学、社会团体、农资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与合作的推广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实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效衔接。其表现形式是,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支撑,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以社会化组织为平台,以技术服务为保证,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速度,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协作,聘请上级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持单位,创建科技示范场(园区);每年将全县农技人员集中到县委党校,进行为期7~10 d的知识更新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县级农业部门为其组织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资金、物质、信息保障,向农业专业合作社派出专家,帮助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农业社团、农资企业合作。联合举办科技下乡活动、帮助企业规划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将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等农资产品,经农技部门试验示范成功后,在农技部门指导、监督下,由农资企业以优惠价格供给农民使用。
  (3)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业技术指导员—乡镇农技人员—村级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农户“六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实现了体系健全,机制灵活,互为依托,服务联动,高效运转。
  (4)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方法。一是建立为农服务岗位责任和包村联户制度。二是全面实施科技入户。根据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县项目实施,建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模式。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示范基地。依托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了10个示范基地。开展以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生产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四是扶持重点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共服务组织。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共服务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物结合服务。五是实施“三电一刊”农业信息服务。通过电视专栏、电话热线、电脑网络、手机短信群发等现代通讯手段,农时季节为生产者提供气象信息、田管技术、农业信息等服务,建立了覆盖全县,快捷、简易、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1]。六是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由服务农业生产向政策宣传、信息沟通等领域延伸。
  (5)建立农技推广岗位职责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一是根据蒙城县农技推广体系运行实际,科学分解推广任务。以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建立农技人员→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按照不同岗位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2]。二是建立工作日志制度,由农技人员自己每天记录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及效果,纳入年度考核范畴。三是绩效考核制度。由农委统一组织水务局、林业局等有关单位成立考评领导小组,对农业综合站人员工作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奖惩依据。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取得的成效
  (1)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全县粮食单产、总产连续5年爬坡,创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7.58亿元,比2005年的44.99亿元增加12.59亿元,增长了28.0%。农民人均收入4 434.0元,比2005年的2 683.0元增加1 751.0元,增长了65.3%。
  (2)技术推广服务到位,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每年全县选配196名农技人员,直接包乡镇、村。其中18个乡镇、100多个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全县100个行政村选择1 000个核心示范户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4万农户,2009年核心示范户小麦平均产量达到8 355 kg/hm2,较全县小麦平均产量增加1 470 kg/hm2,推广先进技术12项,优良品种6个,受益群众达12.6万人次。
  (3)提高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为农技人员搭建了学习和运用技术的平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多年的培训和实践,为锻炼这支队伍提供了平台[3]。
  (4)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利用重大农业项目叠加实施、技术指导员与农技推广员通力协作、有机结合这一整体优势,整合项目资源,把项目环环相扣,逐项落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工作效能大大提高[4]。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蒙城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0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家,省级3家,市级3家。全县累计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4.6万人,其中农民成员4.53万人,带动1.9万户。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6)社会各方反映良好。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的努力,工作成绩得到了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农民群众的赞誉。单位、个人多次受到上级政府、业务部门、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尤其是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信誉度显著提高,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欢迎。
  3

参考文献


  [1] 唐珺.谈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89,292.
  [2] 李洁.深化改革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天津农林科技,2010(1):1-3.
  [3] 汪洋强.强化公益性——安徽蒙城县推进基层农技体系改革纪实[J].农村工作通讯,2008(22):52-53.
  [4] 张真和,罗凯世.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工作考察指导报告[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3):4-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