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杂交稻;Ⅱ优明11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Ⅱ优明118系三明市农科所用不育系Ⅱ-32A与自选恢复系明恢118组配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2007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作中稻栽培有丰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7年在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作中稻种植,并在全市推广。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该组合在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进行中稻种植,表现为群体整齐,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分蘖力较强,着粒较密,后期转色好,有效穗数15万~17万穗/hm2,株高115~120 cm,穗长23~25 cm,每穗总粒数150~180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25~27 g。
1.2生育期
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品种,2009年在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进行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5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4 d,在福安市其他乡镇多点调查,均表现出产量高、丰产的特点。
1.3抗逆性
该品种在福安市试种3年,表现为耐肥抗倒伏,田间未发现叶瘟和穗颈瘟,较抗纹枯病,耐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适应性强。
1.4稻米品质
米质检测结果,糙米率79.8%,精米率70.4%,整精米率67.2%,粒长6.0 mm,垩白率17.0%,垩白度4.9%,透明度1级,碱消值3.2级,胶稠度47.0 mm,直链淀粉含量21.5%,蛋白质含量6.8%,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
1.5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福建省中稻B组区试,平均产量8 718.15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中稻A组续试,平均产量8 523.45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3%,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产量8 620.8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0%;2006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267.15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2007年在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种植户陈福生试种0.19 hm2,平均产量8 584.5 kg/hm2。2009年在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进行中稻种植示范5.1 hm2,经实割测产验收,平均产量8 718 kg/hm2。2009年在上白石乡财洪村推广种植3.4 hm2,经实割测产验收,平均产量8 527.5 kg/hm2。
2高产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Ⅱ优明118在福安市作中稻种植,播种期宜安排在5月上旬。播种时应注意稀播匀播,秧田量为150~180 kg/hm2,大田用种量为15.0~18.0kg/hm2,秧田要施足基肥,一般施尿素135~150 kg/hm2、过磷酸钙300~330 kg/hm2、氯化钾75 kg/hm2 [1]。当秧苗长至1叶1心时,施尿素75 kg/hm2作断乳肥,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 k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施秧苗。此外,还应注意防治苗叶瘟、稻蓟马、稻叶蝉等病虫害,培育矮壮多蘖秧苗。
2.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6月上旬,当秧龄达30 d左右时,即可大田移栽。Ⅱ优明118 分蘖力中等,要注意合理密植,每穴2粒谷,达1.4万~1.6万丛/hm2左右,基本苗掌握在120万~150万株/hm2,提倡带土浅插,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长,争取足穗大穗。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3科学施肥,促苗早发
Ⅱ优明118茎秆粗壮,根系发达,需肥量大,高产既要攻蘖增穗,又要保穗增粒,还要保粒增重,为保证品种对肥料养分的需求,应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在施肥技术上应掌握施足基肥促稳长,早施追肥促早发,巧施穗肥促大穗,酌施粒肥促结实的原则[2]。
2.3.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合理配施氮、磷、钾肥。一般施腐熟农家肥15 t/hm2、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450 kg/hm2作底肥。
2.3.2早施追肥。早施促蘖肥,做好平衡施肥。插后6~7 d进行第1次中耕追肥,以速效氮、磷为主,施碳酸氢铵30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插后14~15 d进行第2次中耕追肥,以速效氮、钾为主,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
2.3.3巧施穗、粒肥。在幼穗分化期应巧施穗肥,以速效氮、钾为主,施尿素45~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在破口期、齐穗期用磷酸二氢钾、大肥王等叶面肥喷施1次,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结实率,促进高产、稳产的效果。
2.4科学管水,以水促控
水分管理上掌握浅水浅插,返青期深水护苗3~4 d,以加快秧苗返青,分蘖期浅水促蘖,分蘖后期够苗(255万~270万个/hm2),及时排水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活力,避免植株间过分荫蔽,以利通风透光,防止植株徒长。孕穗期开始复水,孕穗扬花期浅水灌溉。后期干湿交替壮籽,养根保叶,防止断水过早,延长功能叶寿命,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 d断水为宜[3]。
2.5病虫害综合防治
Ⅱ优明118感稻瘟病,要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同时也要注意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防治。病虫防治应掌握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确保高产稳产,一旦发生病虫害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适时防治[4]。
2.6适时收获
当稻秆和稻穗变黄,倒一、二叶黄中略带绿、谷粒基本转黄,千粒重已经稳定,此时即可收割。若采用机械收割可适当推迟收割时间,做到“十黄十收”。
3
参考文献
[1] 李荣改,康海.利用广亲和品种配制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1):113-114.
[2] 钟平,张山泉,陈川,等.淮安市水稻机插秧服务组织发展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04-2105.
[3] 黄达彪.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73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31-32.
[4]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5-9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