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苜蓿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做法及趋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243 日期:2024-06-09 来源:论文网

     作者: 王富裕 王顺霞 辛健 马莉 罗晓玲

  摘要:总结了宁夏苜蓿产业从传统的种草养畜自种自给到“立草为业,引草入田,兴草富民”指导思想形成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对今后苜蓿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和思路。
  关键词:苜蓿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做法;趋势;宁夏回族自治区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种植最广的饲草,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之后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1]。种草养畜在宁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统习惯。20世纪80年代广大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在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政策号召下,宁南山区种草养畜有了较快发展,仅固原地区种植苜蓿就达5.6万hm2。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宁夏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促使了人工种草的较大发展,特别是2003年全区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封育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种草养畜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全区以种植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种草的快速发展,也为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2-3]。紫花苜蓿实际保留面积38.01万hm2,每年增加优质蛋白质牧草逾600万t,从整体上解决了禁牧封育后发展畜牧业饲草料短缺的问题,确保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促进了以放牧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了畜牧业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实现了增草、增畜、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目的。
  1紫花苜蓿种草的发展现状
  1.1保留面积和分布情况
  据调查统计:到2009年底宁夏全区种植多年生紫花苜蓿保留面积38.01万hm2,其中水地2.06万hm2,占5.4%,旱地35.95万hm2,占94.6%。分布情况是:固原市21.27万hm2,占55.7%;中卫市6.61万hm2,占17.5%;吴忠市8.78万hm2,占23.2%;银川市7 993.33 hm2,占2.1%;石嘴山市5 586.67 hm2,占1.5%。按年度统计分别为2003年以前保留14.36万hm2,2003—2009年新增23.65万hm2。按土地利用现状分农耕地种植31.81万hm2,占83.7%,退耕还林地林草间作种植6.2万hm2,占16.3%。
  1.2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草量情况
  在宁夏引黄灌区和有其他灌溉条件的水地紫花苜蓿:正常年份平均产鲜干草4.5~45.0 t/hm2,其中:4.5 t/hm2以下的有200 hm2;4.5~7.5 t/hm2的有3 433.33 hm2;7.5~15.0 t/hm2的有9 993.33 hm2;15 t/hm2以上的4 633.33 hm2。旱地紫花苜蓿:正常年份平均产鲜干草4.5~22.5 t/hm2,其中:4.5 t/hm2以下的9.70万hm2;产干草4.5~7.5 t/hm2的有17.808万hm2;产干草7.5~15.0 t/hm2的有4.828万hm2;产15 t/hm2以上的1.96万hm2
  1.3种植品种及种草效益情况
  宁夏种植紫花苜蓿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旱地种植的品种以当地苜蓿为主,主要有陇东苜蓿、陕北苜蓿、新疆大叶苜蓿、美国威龙、朝阳等,建植方式多以苜蓿单播为主,偶有以苜蓿和红豆草混播草地。引黄灌区种植品种主要有金皇后、WL系列品种和阿尔冈金等。据调查人员实地测算,旱地苜蓿一般产鲜干草4.5~22.5 t/hm2,水地7.5~45.0 t/hm2,通过养畜转化,纯收入可达3 750元/hm2左右,相当于1 133.33 m2粮田的效益。在降雨量250~380 mm的雨养农业区缓坡丘陵地,紫花苜蓿平均产鲜干草量6~9 t/hm2,按2009年的市价计算,可收入2 400~3 600元/hm2,同类地块正常年景种粮食作物产量为1 200~1 500 kg/hm2,收入为1 500~2 250元/hm2,种紫花苜蓿是粮食作物的1~2倍。而且苜蓿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生产成本低、田间管理简单,省工省时。在海原县贾塘乡王淌村一种草户2009年种植的1.33 hm2三年生紫花苜蓿一年出售鲜干草收入2万余元。
  1.4草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2000年以来,宁夏自治区先后成立了8家牧草产品加工企业,其中,草产品加工企业4家,种、养、加一体化企业2家,草产品专业合作社2家,从业人员350余人。生产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16万t,产品以草捆、草粉、草块、草饼、草颗粒为主,2009年实际生产8.2万t。生产的草产品自用2.1万t,占25.6%,销售6.1万t,占74.4%。年销售收入0.7亿元。苜蓿鲜干草2009年收购价格为850~1 000元/t,草产品销售价格1 100~1 550元/t,产品销路主要在我国上海、江苏、广州、四川、内蒙等地,部分销往日本、南韩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对宁夏自治区的苜蓿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经营较好的草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盐池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夏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彭阳荣发草业公司、惠农卉丰农林牧场。已建成苜蓿生产基地逾3 333.33 hm2,辐射带动种草农户近4万户,累计加工出售各类牧草产品84万t,创产值6.7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亿元。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种、养、加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2取得的经验
  2.1宁夏紫花苜蓿种植发展的经历和定位
  宁夏种植紫花苜蓿从2000年以来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位。2000年以前保留紫花苜蓿草地逾6.67万hm2,其中固原地区就达5.6万hm2。当时种植紫花苜蓿主要目的是自养自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当地农民有在房前屋后种植苜蓿的习惯,因种植的苜蓿地快肥力好,管护措施到位,产草量长期稳定。2000—2003年,全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重点突出生态造林种草,当时要求集中连片,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种,部分紫花苜蓿草地选在不适宜种粮、坡度较大、收割拉运不便、远离村庄的地块,一部分直接种在退耕还林地的林带空闲地上,没有充分考虑利用和田间管理等问题,这些苜蓿草地产草量低而不稳,且收割、运输、管理极为不便,逐步演变成了保持水土的“生态草”。2003年以来实施天然草原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为了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实施“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把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列为农业产业化13个特色区域优势产业之一,确立了“立草为业,引草入田,兴草富民”的指导思想,给全区人工种草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推动下,全区紫花苜蓿种植得到长足发展,到2009年底,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38.01万hm2,紫花苜蓿产业初具规模。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制定优惠政策有力扶持紫花苜蓿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优惠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扶持紫花苜蓿和草产业发展。200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和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从2003年5月1日起全区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资金、物质、技术、项目、种子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引导苜蓿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自治区政府又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将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列为农业产业化建设体系。2003—2007年自治区政府累计安排优质牧草项目专项补助资金8 403.75万元,用于种草补贴,有力地推动了紫花苜蓿产业的大发展。
  2.3以草原生态建设强势带动苜蓿产业
  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禁牧封育,为建立天然草原禁牧封育政策长效机制,自治区实施“草畜产业”工程,每年整合安排专项资金5 000多万元,重点扶持发展草畜产业,帮助禁牧农牧民建设棚圈、改良畜种,补贴购置饲草加工机械,实施百万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科技水平,培育壮大退牧还草工程后续产业。人工种草后续产业的培植壮大,促使宁夏畜牧业发展不但没有因禁牧而萎缩,而且增长方式由过去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粗放型经营向舍饲养殖、园区化集约型经营方向转变。运用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在紫花苜蓿产业发展进程中,除了政府投资的情况下,还开辟了3条筹资投入渠道。一是以劳力作为替代资本,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面对生态建设需要的巨额投资和民穷政贫的现实矛盾,宁夏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群众筹工酬劳的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二是强化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自治区政府每年从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中挤出1 000万元无偿用于种草项目,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和草产业专业合作社,培育苜蓿产业市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实力,做大基地,做强产业,带动发展以集中连片种植的乡村和种草大户,实行订单收购,增加农民收入。荣发农牧有限公司依托彭阳县全区百万亩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的饲草优势,2008—2009年共收购苜蓿草4.9万t,兑付农民草款4 195万元,辐射8个乡镇56个行政村,使4 000多户农民户均收入近5 000元,其中部分农户收入过万元。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积极推行舍饲养殖,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补播改良工程、种子基地建设和优质饲草工程,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草原资源永续利用和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2003年以来,自治区还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开展了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试点工作,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变革草畜产业生产和饲养管理方式,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使全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畜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环境好起来的互动机制,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3发展趋势
  宁夏紫花苜蓿产业目前已经具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需求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由分户自养自给向种植基地化、养殖园区化、土地合作化的种、养、加一体化模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紫花苜蓿是全价饲料,尤其在草食家畜日粮中是不可替代的优质蛋白质饲草,是宁夏发展以清真牛羊肉品牌的草食家的硬性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今后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和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宁夏讲话中指出的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精神,以第2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草原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紫花苜蓿产业建设力度,通过巩固和复壮更新紫花苜蓿草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种草效益,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适宜优质苜蓿草产品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增强立草为业意识,开发草产品加工,发展草产业经济,确保优质苜蓿草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草畜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格局,推进紫花苜蓿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宁夏“十二五”期间人工饲草地建设规划》,紫花苜蓿产业发展要坚持长远性建设与阶段性攻坚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4]。从2010年起,把退化苜蓿草地的复壮更新、巩固留床面积和逐年稳步扩大新增面积作为建设重点,到2015年末全区紫花苜蓿累计保留面积53.33万hm2,规划每年更新6.67万hm2,新增2.67万hm2。到2015年,更新面积达到38万hm2,占留床面积的67.9%,新增面积15.33万hm2,增长32.1%,年均增长5.3%。巩固、建设苜蓿种子基地0.4万hm2,年生产苜蓿种子1 800 t。在现有草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扶持6个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4个。年加工、销售草产品50万t。每年增置中小型割草机500台,铡草机、粉碎机1万台(套),到2015年累计投放中小型割草机3 000台,铡草机、粉碎机5万台(套)。力争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优质种子基地建设,引进强势龙头企业,扶持农村草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规范草产业市场,推广应用苜蓿栽培新技术,推动全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紫花苜蓿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宁夏草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连军,刘宇飞,霍延卫,等.榆阳区苜蓿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养殖技术顾问,2010(2):186-187.
  [2] 杨茁萌,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0):41-45.
  [3] 邓芸.西部苜蓿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83-84.
  [4] 王文宁,岳小红,杨文亮,等.关于西吉县发展紫花苜蓿产业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3):56-5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