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核桃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245 日期:2024-06-09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甘洛县核桃的栽培历史及现状,指出甘洛县核桃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路与模式,以期为甘洛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桃;产业化;存在问题;思路;模式;四川甘洛

  核桃是重要的优质油料及干果树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相关产品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效益预期[1]。甘洛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广大山区群众有一定的核桃栽培历史和经验,其产量和品质在四川有一定的影响,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收入渠道之一。近年来,甘洛县县委、政府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提出了把核桃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几年来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甘洛县核桃栽植的历史及现状
  1.1栽植历史
  甘洛县有较长的核桃栽培历史,是当地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2]。长期以来采取实生苗(或点播)种植方式,现保存很多几十年至上百年的大树。解放后县林业部门引进少量的新疆薄壳核桃、漾濞核桃零星栽植,在1990年前保存核桃面积826.33 hm2。1990年后,凉山州组织“两亩找钱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和经济林木,到2000年全县新增核桃面积1 088.47 hm2。2000年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甘洛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其发展速度加快。在开展核桃产业化建设之前,核桃种植方式较为落后,多采取“毛壳子”点播及实生苗栽植,优良的嫁接苗栽植较少;没有进行品种选育及组织化生产,单产及品质不能得到提高,广种薄收,其效益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的竞争力。2006年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甘洛县委、政府决定实施核桃产业化建设项目,每年由县级财政投入资金,并结合扶贫开发、生态建设项目强力推进核桃产业化建设。采取新造与改造相结合路子,建立育苗基地13.33 hm2,育苗180万株,新造核桃林逾3 333.33 hm2;采取成片与四旁栽植相结合,并鼓励大户承包造林或业主开发。2008年引进盐源“大优一号”核桃优良品种开展“高头换接”2 114株,嫁接枝条18 888枝,成活13 722枝,嫁接成活率达72.65%;引进“香铃”品种繁殖嫁接苗15万株。2009年甘洛县纳入全省核桃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县及四川省核桃产业科技示范推广县,四川省林科院编制完成了《甘洛县核桃产业化基地总体规划》,并得到林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
  1.2核桃资源现状
  现有核桃树主要分布在牛日河、斯觉河、甘洛河、田坝河两岸及沟谷中,在海拔2 000 m以下地区都有生长,在海拔1 300~1 800 m最为适宜,在低山河谷为铁桃核(J.sigillataDode)、核桃(J.regia L.)混生,二半山区为核桃(J.regia L.),所产核桃以中、薄壳为主,出仁率高,低山地区所产核桃含油率较高,主要销往成都及周边城市。据2008年调查,全县现有各种核桃成林面积3 026.67 hm2,79.68株,其中:结果树11.06株。年产量在571 t左右。计划到2015年新增核桃面积2万hm2,把甘洛县打造为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核桃产业基地县。
  2 甘洛县核桃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规划需充分考虑甘洛县情
  甘洛县幅员面积21.53万hm2,根据甘洛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业用地面积为15.70万hm2,其中:宜林地为2.71万hm2,且多分布在高山地区。根据甘洛县现有核桃分布情况及核桃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甘洛、斯觉、田坝、牛日河两岸及二半山区。按规划甘洛县到2015年发展核桃产业化基地2万hm2,规划面积占了全县幅员面积的9.2%,除去部分荒山可用于核桃产业化建设外,大部分只有利用现有农地,这与粮食生产及土地政策有一定冲突。特别是个别农地与宜林地较少的乡镇,实施时将遇到一些困难。
  2.2技术路线有待调整,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甘洛县现在主要采用实生苗上山造林及造林后再嫁接的技术路线,存在着结实时间较长、嫁按时苗木较为分散、嫁接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极易出现漏接的问题。科技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繁殖优良苗木及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是节约建设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甘洛县现有林业科技人员20多人,对核桃种植、管理技术不熟悉,乡镇无林业工作站及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现有科技人员主要承担计划制定、年度规划、苗木发放、检查督促、统计上报工作,技术服务工作不能到位,农户在育苗、栽植时不能得到技术指导,其苗木质量及造林成效较差。部分地方苗木成活率达不到50%。
  2.3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苗木生产不规范,良种推广力度小
  甘洛县现有核桃树经营管理非常粗放,大部分栽下后没有进行松土除草施肥及修枝整形工作。个别林分已成郁蔽状态,品质较差、产量很低,树体弱,极易受天牛及食叶害虫危害。甘洛县苗木生产不规范,育苗户为了提高单位面积苗木产量,盲目加大播种量,致使苗木密度偏大,部分圃地苗木密度达45万~60万株/hm2,苗木分化严重,根系不发达,苗木普遍偏弱,还出现弱苗上山的情况。育苗主要采用本地种子及外购的铁核桃种子。未进行良种的选优,优良品种栽植面积小。
  2.4 无核桃营销队伍,不能组织专业合作及标准化生产
  甘洛县地处偏远山区,距主要产品消费市场较远,产品主要由外地客商进山收购,市场信息不灵,价格偏低,缺乏营销大户及中介服务组织。甘洛县未组织专业合作化及标准化生产,只有个别乡镇成立了核桃营销协会,但工作开展较差,不符合专业合作化的要求;核桃的栽植、管理、产品质量无标准,广大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上。
  3思路
  3.1充分认识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建设目标,做好规划
  在发展规模上,不能过于求大,而应根据核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提高单产、提升质量为重点,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及阶段目标,重点进行成片规划。在发展用地较少乡镇要着重放在现有低质低效核桃的改造上,以提质增效。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充分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可操作性的规划。参照“工程造林”办法开展年度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落实到村组及山头地块。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在对本县核桃进行选优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筛选出适合甘洛县栽培的主栽品种,建立优良品种采穗圃、本地嫁接育苗后上山造林。各造林地块根据所处的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栽培模式[3]。
  3.2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科技人员和相关领导对核桃产业发展好的地区进行考查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栽培管理技术。加强与科研部门的联系,聘请核桃方面的专家教授对产业发展的指导。组织现有科技人员外出学习及聘请专家培训,把本地的科技人员培养成核桃产业建设的行家里手。开展甘洛县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争取选育出1~2个优良品种,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比选。制定甘洛县核桃栽培管理技术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作业。积极引进核桃的育苗、造林、经营管理、低质低效树改造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4]。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县乡村核桃栽培技术协会,按照生产环节由协会定期对乡镇及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派员联系重点发展乡镇或村。落实林业科技人员技术服务责任制,分片包干,负责对所包乡镇的核桃栽培协会进行定期指导。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3加强宣传及科技培训,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市场营销
  利用广播、电视广泛宣传核桃产业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广大群众投入到核桃产业化建设中来。采取县培训乡镇,乡镇培训农户的办法,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按照生产环节举办现场培训会,加强对各乡镇领导干部及重点户的核桃栽培技术培训。积极引进有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核桃种植、加工企业及本地企业投入到甘洛的核桃产业化建设者,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协会+农户”、“支部+专业协会+农户”等模式,掀起全社会的建设者热潮。加强市场营销及中介服务是产地与市场对接的重要措施之一,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建立甘洛县自己的营销大户及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与外地客商建立紧密联系,形成良性互动。
  3.4组织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延长产业链
  按照专业合作社组织办法,建立各乡镇或村级核桃生产合作协会,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化生产,由协会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种苗及肥料、农药供应,统一作业时间,统一产品销售。编制核桃栽培技术手册,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制定甘洛县核桃产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按技术手册及质量标准指导核桃产业发展。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及核桃栽培知识的“业主”,采取承包、租赁农户土地或荒山按照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核桃种植园区,以起示范推广作用。甘洛县现有品种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特别在低山河谷所产的核桃含油率较高,可以建立以核桃油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3.5搞好种苗生产和良种引种工作,合理确定造林季节和栽植时间
  苗木生产是产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在生产上要按照《苗圃生产技术规程(GB/T6001-1985)》及《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1999)》进行苗木生产,根据核桃育苗特点及产业发展要求,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交通方便距造林近的地点进行育苗。采用实生苗上山造林的要选择粒大、早实、丰产、壳薄、内含物品质好、风味佳、遗传性能稳定的核桃作为育苗种子,因农户多选择在市场价格高时采收核桃,核桃未充分成熟不能用于育苗使用,应在“白露”以后,外种皮变为黄褐色有部份开裂进行采收,分级播种。严格控制播种密度,计划产苗量在12万株/hm2左右为好,并注意种子缝合线向上,按照苗木的生长规律合理使用化肥,在出圃前1个月要停施氮肥,以利于苗木封顶及苗木充分木质化。对作为砧木使用的苗木可使用铁核桃及本地普通核桃作为种子,但尽量选择生长健壮的大树的大粒种子,以培育壮苗利于后期嫁接。严把“苗木质量关”,严格执行“一签两证”制度,坚决杜绝劣苗、假苗上山。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筛选及本地选优,建立优质品种栽植示范基地及良种采穗圃。甘洛县具有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在河谷两岸冬春基本无雨。造林季节一定要根据造林地的土壤墒情及苗木情况综合考虑造林栽植时间;在二半山区土壤墒情较好可在春秋两季,春季要在苗木萌动前,秋季要在苗木封顶、顶芽饱满、苗木充分木质化后栽植。在低山河谷地带可视雨水情况适当提前和推后,但要灌足定根水、覆膜保墒。
  4模式
  4.1产业化建设模式
  一是实生苗造林后嫁接改造模式。采用铁核桃或本地普通核桃培育实生苗木上山栽植,栽植成活后的2~3年进行嫁接改造。该模式造林前期投入少,投资风险较小,但造林后苗木分散,嫁接成活率较低,嫁接成本较高,结实时间推迟。二是优质嫁接苗建园模式。采用优质嫁接苗,选择地形平缓、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进行栽植,并辅以土地整理、布设灌溉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该模式投产时间短、产品质量好、产出效益高;但存在投入资金多、投资风险大的问题。三是优质早产核桃直播造林模式。部分立地条件、交通条件差较远的地块可采用较好的早实核桃进行直播造林,以减少投入。中幼树低产低效树改造模式。甘洛县的中幼低产低效树较多,可通过高接换头,改换品种,提高效益。该模式可快速提高产量与品质。
  4.2经营及管理模式
  一是群众造林、专业合作化生产经营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栽植,统一苗木、化肥、农药供应,统一经营管理措施,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等原则,进行合作生产经营。二是业主开发建园模式。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业主,建立优质核桃园,发起到带动推广作用。三是专业化生产模式。在有一定成片开发的土地的地方,可以引进县内外的公司企业成立核桃专业生产公司,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现代林业开发模式。四是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模式。加工企业为保障原料供应,可以建立生产原料基地,把基地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模式。
  5

参考文献


  [1] 朱丽华,张毅萍.核桃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10.
  [2] 赵德清,朱正国.甘洛县核桃高接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09(7):31.
  [3] 毛国慧,石英,刘志宏,等.盐源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09(4):104-106.
  [4] 张建珍,刘元福,谢小刚.九寨沟县早实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5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