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由苏州市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领导下的省级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多年来,该所围绕太湖地区尤其是苏州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为区域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苏州市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省属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已越来越跟不上苏州市对市属事业单位的支持强度,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加大的趋势。由于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间在财政支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得该所开展学科重建、加强设施改造、稳定人才队伍的能力持续下降。全所科技投入不足,成果产出不多,社会影响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弱化。
1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全所在编人员共计207人,其中在职人员有99人,占总人数的47%;20世纪80年代,由于所址距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为让在职科技人员能安心工作,招聘家属工40多人,现在职人员中科技人员为46人,一线科技人员仅为28人,一线科技人员中副研究员为12人,助理研究员为11人,研究实习员为5人,成倒三角形,结构不合理;由于事业经费短缺,职工待遇偏低,1998—2005年未进科技人才,而在这期间退休的科技人才有10名,流失的科技人员有9人,流失的人才均达中高级职称水平,是该所中坚力量。这种现状不利于科技创新,不利于农业事业的发展。
1.2学科设置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
现有作物育种室、现代农艺室、资源与环境保护室和刚刚组合成立的蔬菜研究室4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传统农作物的选育、生产技术和病虫草害的防治等研究工作,虽然近年来积极调整学科,拓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领域,从传统粮油向蔬菜、园林植物、草坪、瓜果等领域延伸,积累了一定基础,但还未能取得较大科技成果,解决现代农业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水平还不高。必须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1]。
1.3科研项目层次不高,科研经费不足
目前,国家、省对科研的宏观调整在继续进行,在支持方式上向扶优扶强发展,项目越来越向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省级科研院所和综合性高校集中,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支持方向上向“基础—应用—产业”的链式拓展,企业的参与形成了由下而上的新压力源,该所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被挤占;在支持强度上向高集成项目倾斜,更考验了项目竞争者的综合实力和群体优势。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作为市级科研队伍要想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难度很大,虽然全所现有在研项目23个,但作为第一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只有2项,其他大多数为市级项目、省农科院基金项目和横向委托项目,科技人员少,科研任务重,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疲于应付科研任务,无法形成优势学科,而且传统有一定优势的项目未按照当初按地区设所保持稳定的项目经费投入,有些传统学科由于成果转化不理想,科研运作成本高,很难继续维持,科研实施进展和经费使用同步则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对适应苏州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领域,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也在院科研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有些不得不中止。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4成果级别不高,转化不理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发挥出效益的运作过程[3]。“十五”期间,通过全所科技人员的努力,共获各类各项科技成果10项,审定农作物品种6个,成果级别最高的仅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级别不高,获得的成果、审定的品种大多还有待生产实践的检验,帮助农民增收的能力还较薄弱。
1.5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欠缺
由于事业费极度短缺,在千方百计首先满足最基本的开支外,已无力进行科研条件的改善和测试仪器的更新。目前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主要试验设施与仪器,大多为20世纪80~90年代添置。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发展对策
2.1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把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作为提升本所科研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高级职称人员考核办法、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实现用政策、环境、待遇留人,较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出外培训进修、攻读学位、交流考察、承担科研项目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团队。
2.2加大科研结构调整力度,支持新学科发展
科研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作为基本原则[4]。为使学科设置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应继续加大调研力度和范围,找准切入点,通过所科研项目基金及相关激励措施,加大科研结构调整力度,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新成果,提升知名度。对通过专家论证的新学科,如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地环境监测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为重要研究内容的新学科所科研基金应给予持续支持,以谋求更大发展。
2.3多渠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做好预研工作
建立信息网络,快速准确地捕获有关信息,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争取科研项目的有关信息[5]。认真研究省市出台科技支撑计划申报指南,组织专门力量,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获得省市科研项目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的科研基金、省农科院的科研基金做好预研项目工作,积累一些基础,为今后申报更高级别的重大科研项目做好准备。
2.4争取省市财政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使科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科研基础设施能得到更新,先进的仪器能用得上,从而保证科研创新的稳定和跨越式发展。要把科研平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专项,用3~5年的时间,分年度支持,每年支持经费不少于1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科研条件,以满足今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3
参考文献
[1] 王体峰,杨润清.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216-216.
[2] 陆学文.科研经费预算报账制中存在的新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9(6):465-466.
[3] 赵颖,风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论观察[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40-342.
[4] 张雷,高飞.省级农科院科研结构调整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1995(1):17-19.
[5] 梁红卫,党文昌.适应改革形势发展 做好争取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J].科技·人才·市场,1999(B06):77-78,8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