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126 日期:2024-06-08 来源:论文网
摘要在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分析了当前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趋缓;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不断改善。不过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趋缓的发展趋势[1-2]。又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人民总体收入较低,而占全国人口近70 %的农民收入水平更低,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更重大的意义[3-5]。要从根本上确解当前的困境,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加,必须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保障农民的平等权,创新产业结构制度,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1当前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
  1.1农民负担仍然过重
  由于农村公共资源的稀缺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落后,我国广大农民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税费等方面在内的负担非常沉重。比如在免除农业税之前,我国农民负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税;二是乡镇统筹费,即教育附加费、乡村道路建设、民兵训练、计划生育和社会优抚;三是村提留,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四是杂费和罚金,即向各级政府的各种机构交纳的费用。在农民负担中,最严重的是各种“乱集资、乱摊派”。据统计,这类负担大约在1 500亿元以上;加上农业税,农民的负担大约在2 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农村人均多支出260亿元,而城市居民中除了高收入者需要缴纳所得税外,工薪阶层的工资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没有税收负担和其他负担。
  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的原因也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县、乡2级政府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责,财权和事权没能有机协调,使得他们“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事情,花了一些不该花的钱”,这些费用最终都基本上转嫁到了农民的头上。其次,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这就是所谓农民“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再次,基层政权组织吃喝风严重,不规范行政,为了能填补经费缺口而“收了一些不该收的钱”。
  1.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的经济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而是以一种局部的、试错的方式进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采取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以及城乡区别对待,这样,农村居民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如2004—2009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了6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6个“一号文件”形成了新时期加强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目标,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多予、少取、放活”、“两减免、二补贴”到全面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农民收入增加并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入来自务农的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失衡,已经越来越严重地阻滞了社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地方的地方政府服务职能上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做法也影响了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1.3农村地区三大产业发展失衡
  在工业发展方面,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总的来说,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乡镇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一些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方式、国家政策等,企业效益不高,难以做大做强,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有限。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难以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后劲不足,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大。
  1.4作为劳动者的农民致富能力较弱
  一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致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较慢。多数农民感觉市场信息难鉴别,项目难选准,技术难掌握。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虽然文化程度稍高,但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在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从事脏、累、危工作,收入并不高。二是市场意识淡薄。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市场意识,小农思想依然存在。多数的农户存在保温饱的思想,过着“栽田度日,喂猪过年”的日子。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他们赚钱后首先是修屋建房,其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新时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对策
  2.1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要突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种养业良种、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直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相关的项目资金投放。二是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重点是培植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农民获得金融资金的渠道。三是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四是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比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据统计,2005年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使7亿多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2010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种粮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大约55亿元。国家通过对税费改革的这些有益探索,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明显增收。
  2.2保障农民的平等权
  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劳动力市场是以牺牲农民的权利为代价的,这样不仅阻碍人口的正常迁移、资金的合理流动,而且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初始机会不平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必须是统一的市场。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社会福利方面的排他性政策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发生分离。只有通过配套改革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把户籍制度变成仅仅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而不是用于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使户口不再与一系列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就能够结束目前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实现公民权利的平等,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2.3创新产业结构制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优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而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建立在优化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和农村总体上还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就需要积极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掘农村市场,利用农村资源,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步伐。
  2.4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是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仅占5 %左右,有将近30 %左右的农民为文盲和半文盲。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刻不容缓。一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准备大量后备人才。二要加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为现阶段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3

参考文献


  [1] 徐贻军.湖南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2] 刘正中.土地流转应坚持量质并举[J].农村经营管理,2008(3):38.
  [3] 王庆,李辉,赵颖,等.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2):17-21.
  [4] 易文彬,龙志群.也谈“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5):17-20.
  [5] 王尤贵,李颖,李专.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8(2):45-4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