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5583 日期:2024-05-03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探究数学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
  知识形成性操作: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小学生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般都会借助于必要的操作活动。在这里的操作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是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如一位老师在教《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去画圆,先是不给任何工具,点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圆,在画不圆的情况下老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组提供了图钉、细绳和一支铅笔,让学生分组画圆,结果有的画得很圆,有的仍然没画规范,老师就让画得较圆的组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注意了哪几点才能画好,又让那些没画好的组说说自己哪一点没做到或做好。有了这样一番经历,学生所学的知识一定会终身难忘。
  知识探究性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关系。再通过把盛满圆锥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
  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转化等方法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
  知识应用性操作: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