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书声——浅议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实践反思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588 日期:2023-09-03 来源:论文网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们上课的时候时常有这样的情形,即使上完一篇课文以后,再让基础不怎么好的同学起来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依然会有很多字词不认识,就谈不上流利了,这种现象在文言文学习时特别明显。所以,就必须加强读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朗读的形式很多,我们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集体朗读等。通过朗读,老师可以在其间纠正字音,可以指导朗读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感悟其情感,又尤其是诗歌散文这类文章,更需要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朗诵的过程中,老师的及时评价是很重要的,每一次的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评价和朗读中要得以体现,虽然朗读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但不要为了朗读而朗读。如我上《背影》一课时,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体会再读这段话,接着再读,再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带着眼泪,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发挥朗读的作用,自己范读,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领会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再如我在教学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所以我除了范读,抽生读,还适时出示了趣味十足的小动画,让学生用课文给画面配音,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听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看他们摇头晃脑的情形,怎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呢?在教《沁园春•长沙》时,课堂上没有对这首词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反复练习,到下课时,学生不但能背诵了,而且还真正理解了这首词。有个同学还用自己的话描绘了一幅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我是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反复朗读,使这种感性认识得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这时便获得了对文章深层次美的理解。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一种鉴别,继而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就像欣赏三维立体画一样逐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文学鉴赏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领悟美。目前,在新课改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再是学习有限的几篇课文,做几道选择题,我们的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尽可能地去理解所读文章,让文章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师自己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首先,教师的普通话要过关。试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不能字正腔圆地准确地吐音,怎么能要求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学生又怎么会信服呢?所以老师必须做到朗读清晰、准确、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 同时,教师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充分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得教师传出的信息,进而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课文,也正是通过看教师的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热情、积极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久而久之,这样也能起到一点“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的效果。
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动情有味的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第三,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非常喜欢朗读,也很重视朗读,在全班造成一种朗读的氛围。比如: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时,教师可双目发亮,表现出大喜过望的神情,或夸大其辞地鼓励表扬。学生是以老师为导向的,碰到一个爱朗读、重朗读的老师,他们自己也会多花一些功夫在朗读上的。
二、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配乐读,一是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二是音乐配读,学生会更注重朗的技巧。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读出文章的旋律美。课文里的古诗词,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和特点。在教学古诗时,如能让学生配乐读,可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配乐读,能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这样他们的朗读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又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朗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
有朗读还要有听众,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1.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2.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