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靳蓉晖,姜雪莲,滕九梅
【关键词】 哮喘患者;健康教育;护理管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和加重,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重症哮喘可致人死亡。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没有地域和种族局限性,也没有年龄和性别的明显差异。全球约有1.6亿病人,我国患病率为1%~4%,其中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城市高于农村,成人男女患病率相近,约40%的病人有家族史。
哮喘的控制必须长期而规范化,但是由于病人知识的缺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病人往往在急性发作期时能够很好地服从治疗,症状缓解后往往不能按医生的要求规范用药。很多病人一旦症状减轻或没有症状就认为自己已经治愈,无须继续服药,甚至对医生的诊断产生怀疑,从而擅自停药。因此,需对哮喘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跟踪管理,提高患者的防治依从性,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经费开支。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 健康教育
1.1 方法 提供有关哮喘防治的科普书籍和科普文章供患者和家属翻阅;向患者和家属发放防治哮喘的宣传手册;组织哮喘患者座谈,交流防治经验和体会;责任护士对住院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1.2 内容
1.2.1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支气管哮喘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症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尽可能保持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减轻(避免)哮喘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发生不可逆气道阻塞;避免哮喘死亡,降低哮喘死亡率。
1.2.2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哮喘控制的标准 最少(最好没有)慢性症状,包括夜间症状;哮喘发作次数减至最少;无需因哮喘而急诊;最少(或最好不需要)按需使用β2激动剂;没有活动(包括运动)限制;PEF昼夜变异率<20%;PEF正常或接近正常;最少或没有药物不良反应。
1.2.3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导致哮喘发病有关原因和诱发因素,使患者能够避免触发因素 包括:(1)变应原,如花粉类、尘螨、屋尘和粉尘、真菌、蟑螂、纤维(丝、麻、木棉、棕等)、食物(米面类、鱼肉类、乳类、蛋类、蔬菜类、水果类、调味食品类、硬壳干果等)、动物皮毛、化妆品等;(2)烟草烟雾;(3)刺激性或有害气体,如油漆、含有化学药物的杀虫剂、油烟、煤烟、蚊香烟雾、发胶、香水、煤气或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等;(4)职业性因素;(5)呼吸道感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细菌感染等。另外,气候因素,如冷空气、空气湿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运动和过度通气;过度的情感变化和精神因素;妊娠等均有可能诱发哮喘。
1.2.4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借助风流速仪自我判断肺功能,自我识别发作前兆 掌握预防措施和轻度发作时自我处理的方法和技术,使哮喘发作在早期即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患者了解病情加重时应去医院就诊的指征。
1.2.4.1 风流速仪的使用方法 站立位,尽最大可能深吸气,唇齿包住口含器,立即尽可能快而有力地呼出一口气,风流速仪的游标即被吹动,游标最终停止的刻度就是此次风流速值(PEF)。每日测量2次,早晨起床和10~12h后各测量1次,做好哮喘日记。
1.2.4.2 结果判断 以PEF为客观指标,哮喘患者可按不同分区自我监测。
绿区:表示哮喘控制满意,很少出现症状,活动和睡眠不受影响,PEF占正常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80%~100%,而且日间变异率<20%。
黄区:是警告区。有哮喘症状(如夜间症状、活动减少、咳嗽、喘息、活动或休息时胸闷)和(或)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60%~80%,日间变异率在20%~30%之间,可能提示:(1)哮喘急性发作:需要短暂地增加药物治疗,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可能口服泼尼松。(2)哮喘加重:提示药量不足或药物耐受,需加量或改换药物种类。
红区:休息时也有哮喘症状,活动受限,PEF低于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60%,应立即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果支气管扩张后,PEF仍保持在60%以下,应及早去医院就诊。
2 护理管理
哮喘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长期控制,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在急性发作期,病人由于各种不适症状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所以治疗依从性较好。但是,在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由于症状减轻甚至没有症状,很多病人就放松了警惕,甚至开始怀疑医生的诊断,擅自停药或减量,从而使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与病人共同制订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对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1 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长期治疗方案 护士指导患者每天作好哮喘日记,记录哮喘症状和出现的频次以及PEF值,判定哮喘控制的效果。通常达到哮喘控制并至少维持3个月,可试用降级治疗,最终达到使用最少药物维持症状控制的目的。见表1。表1 哮喘慢性持续期病情严重程度与长期治疗方案选择
2.2 建立哮喘患者联盟,定期举行哮喘患者联谊会 在会上通过科学讲座、哮喘患者经验交流、哮喘知识竞赛、哮喘患者座谈等形式,最大限度调动起哮喘患者及家属防治哮喘的积极性,提高哮喘患者防病治病水平。强调吸入疗法的重要性及使用要点,介绍监测风流速的意义和风流速仪的使用方法。
2.3 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伙伴关系,为患者建立个体化的控制哮喘加重的治疗计划和定期随访 建立哮喘患者档案,安排专职护士跟踪管理,定期或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指导患者正确地监测病情和使用药物,使患者症状得到控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症状,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克武.呼吸病学进展教程.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89-111.
2 黄丽红.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0-59.
3 赵芳.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教育指导.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