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利清脂散治疗脂肪肝60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753 日期:2025-10-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戴德清  高加隆 秦 亮 杨松月 池金

【摘要】 目的:探讨脂肪肝的中医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疏利清脂散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同期进行3个月的临床观察,并测定血脂、肝功能及B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化脂散能显著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P&<0.05,&<0.01)。结论:疏利清脂散对脂肪肝患者,不论是缓解或消除症状、恢复肝功能、血脂的正常水平还是改善B超声像图,均有较好效果,且价廉,无副作用,是治疗脂肪肝较为理想的纯中药制剂。

【关键词】 疏利清脂散;脂肪肝;辛伐他汀

脂肪肝作为肝脏的一种代谢功能异常疾病,是指过量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超过生理含量,故又称肝脏脂肪浸润,B超示肝区回声呈弥漫性脂肪肝样改变。常伴有体重超标、向心性肥胖及血脂的升高,甚则肝功能异常。发病机制与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柯兴综合征和高脂血症以及肥胖、营养不良、妊娠、化疗和激素治疗[1]因素有关。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特别在肥胖儿童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表现轻度食欲不振,腹胀、易疲劳等一般症状。笔者应用疏利清脂散治疗脂肪肝30例,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0605—200802月张北县中医院门诊病例,均经B超诊断,符合肝组织脂肪样变性特征,诊断为脂肪肝。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7~60岁,平均(36.5±1.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6~62岁,平均(38.7±0.9)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①血甘油三脂(TG)≥2.3mmol/L;②血总胆固醇(TC)≥6.2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8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⑤B超诊断标准根据王纯正等方法[3]呈脂肪肝特征(肝内近场回声增强,光点密集,管道欠清,远场回声衰减);⑥肝功能异常;⑦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肝区不适或隐痛、胃脘胀满、乏力或伴有肝脾肿大。凡具备①~④条中2条以上及第⑤条或伴⑥、⑦条即可诊断为脂肪肝。排除由糖尿病、慢性肝病、酒精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脂肪肝。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10mg,晚餐前1次顿服;治疗组给予疏利清脂散,药以虎杖120g、茵陈100g、川芎100g、赤芍100g、白芍100g、郁金80g、香附80g、瓜蒌100g、薤白100g、山药150g、沉香80g、地龙80g、银耳120g、黑木耳120g、生黄芪200g、当归100g、肥胖者加白术、赤茯苓各100g,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青黛散各80g,上药共研为末,每次10g,日服2次,3个月为一疗程。所有病例每月查肝功+血脂一次,在治疗期间戒烟酒、戒肥甘厚味,适度锻炼,起居有节。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TC下降≥20%,TG下降≥40%,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表现肝内回声均匀,管道清晰,脂肪肝消退;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TC下降10%~20%,TG下降20%~40%,B超表现肝内近场回声较治疗前减弱,光点稍密集,远场回声较治疗前增强;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血脂、治疗前后B超表现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Kruskal Walli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用药后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3。

  2.4 两组B超影像变化比较,见表4。

  3 讨论

  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主要病理机制为肝脂肪合成增加而氧化减少,长期会造成肝内脂肪大量蓄积,并释放出大量未经脂化的脂肪酸,导致肝内甘油三酯合成剧增;TG堆积诱发脂肪肝[4]。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主要原因与肥胖人口迅速增长有关。2009年10月戴德清等:疏利清脂散治疗脂肪肝60例疗效观察第5期2009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5期表2 两组用药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表3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及γGT变化(U/L)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4 两组用药后肝脾B超变化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并无脂肪肝的病名。根据其发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积证”、“痞满”、“痰浊”、“肥气”、“肝癖”等范畴[5]。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食多少动之人,过食肥甘厚味,必然伤及脾胃,脾虚不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为膏脂,凝为痰浊。而此类患者少动必思虑,所欲不遂,必然情志失畅,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机失于疏泄,血脉不能畅行,则湿、痰、瘀停留于内,脂浊凝聚于肝。由此可见,肝气郁滞是脂肪肝的病理基础,肝郁导致脾虚,脾虚痰湿为脂肪肝的常见症型,病因于肝,病位亦在肝,但脾在本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脂肪肝早期以疏肝理气为主,但不能忽略健脾益气,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生后病》篇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期宜健脾化痰为主,但亦须注意疏肝理气以导滞排浊;后期在清化痰湿、郁热、瘀结的同时,还须注意补虚。故疏利清脂散中虎杖、菌陈、郁金、地龙、清湿热化蕴积;黄芪、白术、山药、银耳、黑木耳、健脾肾利湿浊;香附、瓜蒌、薤白、沉香、当归、赤芍、疏肝胆逐血瘀。全方共奏郁瘀分消,湿热可清,脂浊得除之功,从而达到治疗本病之目的。临床上治疗脂肪肝的西药很多,但至今仍没有特效的、针对性很强的药物,甚至有些药物在降低脂质的同时损伤了肝功能。西药辛伐他汀有较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能通过降低血脂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表1、表2结果表明疏利清脂散具有保护肝功能,降低血脂,抗肝脏脂质沉积及抑制肝脏脂质变性作用,在临床有效率、肝功能恢复及降血脂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当然,脂肪肝的病人除药物治疗外,控制饮食、适当增加运动、戒酒是很重要的。本组治疗无效的2例病人中,均未能控制饮食和戒酒。

参考文献


  1 高永坤.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77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8589

  3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9230

  4 张秀云.清肝降脂汤治疗脂肪肝138例[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2)上半月版:27272728

  5 范建文,曾明德.脂肪肝[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5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