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原 ; 抗震救灾 ; 护理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这种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及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在高原患病或创伤时,对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的人,对从事军事活动的人,有着身心威胁[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6.7级地震,当天我院组建的卫生所随同成都民兵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在为期17天的救治中,救治护理伤员共728人次,积累了高原地区救治及护理伤员的经验。
1临床资料
728人次中,成都民兵416人次,当地地震灾民312人次;男性607名,女性121名。平均年龄12~59岁。外伤41人次;内科病人687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531人次,消化系统疾病104人次,其他疾病52人次。门诊728人次中卧床休息620人次,吸氧130人次,饮食护理376人次,留观输液76人次,降温106人次,健康教育704人次。728人次中,有6名民兵因过度疲惫及缺氧,只能一直保持休息状态,接命令提前返回成都休整。722人次经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留观输液、降温、健康教育等措施,经过4小时~6天痊愈。没有发生一例高原肺水肿与脑水肿病人。
2护理要点
2.1卧床休息由于民兵连日参加抗震救灾活动,过度疲劳,加之高原环境的特点:缺氧、寒冷、湿度低,极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患病后耗氧量增加,机体更加缺氧,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可减少耗氧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吸氧护理患病后耗氧量增加,通过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强抗病能力,故留观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4升/分)。
2.3饮食护理高原缺氧,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腹泻,有的发生应激性溃疡,故应给予高糖、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之饮食。
2.4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输入大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极易导致肺水肿或诱发心衰,输液速度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24小时液体量不超过1500ml。对于呕吐、腹泻、脱水、不能进食患者,根据尿量,液体丢失量补液,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5对高热患者积极降温因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极易诱发高原脑水肿,因此,要积极采取退热措施,给予酒精擦浴物理降温,口服解热镇痛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补液。
2.6心理护理民兵在玉树高原地区由于环境特殊,与当地灾民语言不通,离家远隔千里,缺乏亲情支持,加之缺氧诸多原因影响,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担心疾病预后,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这些不良情绪增加耗氧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应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果断处理,使患者有安全感;主动接近患者,通过亲切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用爱心、耐心关爱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以诚恳、亲切的语言给患者以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多方面给患者以体贴、关心和照顾,在护患间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2],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7防御消杀每日两次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对民兵驻地的地面进行消杀,对抗震救灾返回驻地的汽车车轮及民兵的鞋、裤进行“84”消毒液喷洒消毒,对民兵的手依次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水清洗、碘伏浸泡消毒。对有伤口者,用碘伏消毒后加戴手套保护。
2.8加强感冒预防工作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注意保暧,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每天分早晚两次,按每人1包抗病毒冲剂的量熬制抗感冒大锅汤,保证每个民兵在外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时及时饮用。
2.9保证水源安全及食品卫生在不能确认玉树水源无污染的情况下,所有民兵的生活用水或饮用水都来自一百多公里外的石渠,饮用水必须煮沸消毒;加强对炊事班所用食品原材料的检查,对变质的原材料进行销毁或掩埋;监督炊事班的餐具消毒,监督炊事班民兵个人卫生,保持指甲短及衣服清洁,对腹泻的炊事班民兵,及时报请调离。
3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掌握高原患者缺氧的特点,通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使患者减少耗氧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可有效防止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石敏,马小庆,李琳娜,等.高原护理的特点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64-767.
[2]杨芬,符中明,任雨笙,等.高原肺水肿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6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