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益气汤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多汗症状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452 日期:2025-09-27 来源:论文网

     作者:袁晶、张蜀平、余开选、李贤英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肾益气汤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多汗症状的疗效。方法 9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前提下,配合自拟汤剂,对照组仅给以西药综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主要证候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3.9%,补肾益气汤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多汗症状疗效满意。

【关键词】 老年;心力衰竭;多汗;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亦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种病因所致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虽经消除心力衰竭诱因、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利尿、给以正性肌力药物及补充心肌能量等综合治疗后,患者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出汗、乏力,双足冰冷,影响生活质量。笔者运用补肾益气汤治疗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多汗,乏力,双足冰冷91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男性患者91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1]诊断标准,年龄按分层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6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9.42±6.94±岁,病程20~50年。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肺心病。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有出汗、乏力,双足冰冷等状,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症状为胸闷、气短,背部出汗明显,体倦乏力、少言懒语,不思活动。形寒肢冷、严重者自觉双足冰冷。体征见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双下肢中等度凹陷性水肿。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采用常规综合方法治疗:静卧休息、控制钠盐摄入、低流量吸氧;强心药使用:2周内未使用强心甙者,用西地兰0.2 ~0.4mg+10%GS40ml静脉推注,1~2次/d,病情好转后改用口服地高辛0、125~0125mg,1次/d;利尿剂使用:速尿20mg+10%GS20ml静脉推注,1~2次/d,或口服氢氯噻嗪50mg+安体舒通20mg,1~3次/d;血管扩张剂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5~10mg/d;补充心肌能量,使用磷酸肌酸钠2.0g静脉滴注,1/d,合并感染者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以上用药10d为1疗程。

  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药时间为10d)后,配合补肾益气汤治疗,具体方剂为制附子6~10(先煎)、肉桂6、仙茅40、补骨脂15~20、菟丝子15~20、续断15、巴戟天15、黄芪40~60、党参15~30为基本方,每日1剂,分3次服用,10天为一疗程。随症加减:头胀痛,眩晕目胀,面红目赤或见双眼干涩,口苦咽干,大便结,小便黄,排尿时有烧灼感,舌黄,舌质干燥少津等肝阳化火证候者,加石决明、代赭石、怀牛膝、龙骨、龟板、杭菊,以平肝潜阳、滋阴生津;自汗明显者加五味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萸肉以益气固表,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身倦乏力,畏寒肢冷,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脾肾阳虚者增白术、茯苓、泽泻、苡仁;唇暗舌紫、胸闷、气短,给以丹参、红花、赤勺、当归、青皮,以活血通气、益气健脾。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和百分率(%)表示,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自拟) 10天后根据症状、体征评价疗效。共服用中药3个疗程。显效:背部干爽,无汗,背部及双足发热。好转:背部略微出汗、不打湿内衣背部,背及双足温暖。进步:背部出汗减少,内衣背部散在打湿,背及双足感觉凉。无效:背部汗出不断,打湿内衣背部,背及双足冰冷。

  2.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3.9%,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补肾益气汤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者多为年高久病,临床表现多为胸闷、气短、水肿,伴随有多汗,乏力、四肢厥冷,以双足明显,面白无华或面色青紫。西医对治疗胸闷、心悸及心力衰竭效果好,但对于患者多汗症状的疗效,显得不足。因此我们经过临床反复实践,认为多系由久病体虚,邪伤心气,年老脏气虚弱,或汗下太过等,导致心气虚或心阳虚。(1)心气虚或心阳虚则鼓动力弱,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勉力鼓动,故心悸,气短。动则耗气,故劳累及活动后加重。而汗为心液,阳气虚不敛心液,故自汗。心气虚或心阳虚,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管或脉气不相连续,故细弱或结代。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心气不足,则脉虚或细弱,面色无华。心阳虚,不能温曛周身故形寒肢冷;心阳虚,胸阳不振,心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2)心主血,主汗液,汗乃为津液所生,津血同源,血汗同源,血为心所主,汗为心液。而患者年高、久病,加之素体阳虚,损耗肾阳。肾阳虚衰,气血亏损,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阳气不达肌表形寒肢冷,自汗不已。肾藏精,精血之间又能互相资生。因此,肾精亏虚与心血不足常为因果。这符合李介鸣[2]认为心衰由于心脏长期受累亏损、阴血不足、久虚不复的结果,病位在心肺,其证与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肺肾两虚、痰浊内蕴,肺脾肾三脏阳气虚衰有关。同时也与周仲英等[3]认为本病发病机理相同。即病初始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阴虚血涩,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营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改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衰的病理基础。全方秉承上述慢性心力衰竭机理,予以辨证施治。以附子,肉桂、黄芪助心阳、补心气,温阳利水;仙茅,补骨脂、菟丝子、续断、巴戟天助肾阳;石决明、代赭石、怀牛膝、龙骨、龟板、杭菊以平肝潜阳、滋阴生津;五味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萸肉以固表敛汗,以丹参、红花、赤勺、当归、青皮,活血行气,疏通心脉经络。本文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观察,提示自拟补肾益气汤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多汗,乏力,双足冰冷症状疗效显著(P&<0.05),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3~1349.

  [2] 范爱平.李介鸣治疗心力衰竭经验拾粹[J].北京中医,1995,(1):6~8.

  [3] 周仲英,金妙文,吴勉华.益阴助阳、活血通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1(1):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