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立体定向治疗脑内小血肿的效果。方法 对29例脑内小血肿施行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无手术死亡,27例获随访;术后3~6个月按ADL分级评定,3个月随访结果:Ⅰ级12例,Ⅱ级12例,Ⅲ级3例。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17例,Ⅱ级8例,Ⅲ级2例。结论 对脑内小血肿患者施行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可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明显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 颅内出血,创伤性;治疗,计算机辅助
脑内小血肿一般指幕上出血&<30ml的脑实质内的血肿,一般不影响患者生命;故目前国内外对于脑内小血肿的病例,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以挽救生命为主,但忽视了对肢体、语言等神经功能的挽救,故致残率仍高。我们自2006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脑内小血肿2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40~79岁,平均56.3岁。其中血肿位于内囊区22例( 其中内囊内侧型8例,囊内外混合型4例,内囊外侧型10例),血肿位于中央沟区7例。入院时意识状态按Glasgow计分法均>8分,发病至手术时间:6h内2例,24~48h 27例。每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或失语。
1.2 手术方法 局麻下安装ASA602型立体定向仪,行头颅 CT扫描(层厚5mm),确定最大层面血肿中心为靶点,经计算机计算出X,Y,Z三点坐标值,安装导向装置并校对靶点坐标。选择脑部非功能区为手术入路,尽量避开脑部重要血管、神经,通过导向仪钻孔置入直径3mm穿刺针,抽吸血肿腔内液态、半液态血肿,拔出穿刺针后沿导向通道置入硅胶引流管,观察无活动性出血,生理盐水5ml溶解2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夹闭2~3h左右后放开引流,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间隔12h重复注入1次,CT显示血肿大部分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中抽出血肿量12~20ml,约占计算血肿量的35%~70%。术后复查头颅CT:24h后血肿量减少80%以上的有20例,术后72h血肿量减少95%以上的有27例,1例(为囊内外混合型)术后再出血,血肿量增大约45ml,即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本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随访27例(失访2例),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3个月随访结果:Ⅰ级12例,Ⅱ级12例,Ⅲ级3例。术后半年随访:Ⅰ级17例,Ⅱ级8例,Ⅲ级2例。
3 讨论
脑内血肿的危害性不仅表现在血肿的机械压迫损害上,还表现在出血后产生的一系列有害物质如凝血 酶、补体、血红蛋白等所致的继发损害[1]。因脑内小血肿无直接危及生命,通常对&<30ml的小血肿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但血肿自行吸收过程长,周围压迫减除缓慢,易使患者留下严重残疾。我们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对血肿精确定位,选择直径3mm的穿刺针抽吸血肿液化部分,达到迅速减压的目的,同时术中置入硅胶引流管,使血肿抽吸、置管1次完成,术后对残留血凝块采用注入尿激酶灌注,在短时间内使凝血块溶解排出,不但达到减压目的,而且又减少血肿产生的一系列有害物质引起的继发损害,使患者的肢体功能获得较快恢复。
运用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脑内小血肿,我们体会是:①定位准确,及时清除血肿,降低致残率;②穿刺直径不超过3mm,穿刺路径局限,对脑组织损伤轻微;③穿刺抽吸血肿及置管引流可同步完成;④手术在局麻加基础麻下进行,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⑤分次清除血肿,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Masada T, Hua Y, Xi GH, et al. Attenua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hrombin-induced brain endema by over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J]. J Neurosurg,2001,95(4):680-686.
[2] 钱东翔,郭宝平,王智坚,等.立体定向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4):235-236.
[3] Morgenstern LB, Demchuk AM, Kim DH, et al. Rebleeding leads to poor outcome in ultra-early craniotomy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eurology,2001,56(10):1294-1299.
[4] Kandel EL, Peresedov VV. Stereotactic evacuation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J]. J Neurosurg,1985,62:20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