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秀明,顾美红,苏庆海,冯武奇,黄惠益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统计45 286例健康体检者的肝、胆、脾、肾的各种疾病在各年龄阶段的患病数及患病率。结果 普通人群中检出率较高的最常见疾病为脂肪肝(18.65%),其次为肝囊肿(13.96%)、肾囊肿(10.77%)、胆囊结石(4.82%)、胆囊息肉病变(4.03%)、华支睾吸虫病(2.69%)和肾结石(1.10%),特别是检出的29例(0.06%)恶性肿瘤均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结论 超声检查对腹部疾病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发现早期恶性肿瘤,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并具有简便、无创伤、快速及筛选等优点,应作为体检的必检项目。
【关键词】 腹部;疾病;健康体检;超声检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超声检查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医学影像系统检查工具,因其普查率高、收费相对低廉,对许多疾病诊断迅速有效,因而在健康体检中成为较重要的项目。随着超声医生对腹部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使许多疾病在早期得以被发现。笔者就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进行的45 286例健康体检中检查的肝、胆、脾、肾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变检出情况进行总结,旨在为个人健康体检和治病保健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做健康体检人员共45 286例,其中男35 946例,女9 340例。年龄20~83岁,平均54岁。青年组(20~44岁)25 632例,中年组(45~59)岁14 643例,老年组(60~83)岁5 011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超声诊断仪有:EUB-550,GE-400PRO,GE-VIVID7,探头频率3~5MHz,检查前禁食8~12h,取仰卧位及侧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扫查肝、胆、脾、肾等脏器,阳性者记录其病变部位及声像图表现并分析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前8种疾病检出情况 45 286例健康体检者中超声检查发现患病者22 905例,检出率为50.58%。各年龄段最常见病为脂肪肝(18.65%),其次为肝囊肿(13.96%)、肾囊肿(10.77%)、肝血管瘤(4.83%)、胆囊结石(4.82%)、胆囊赘生物(4.03%)、华支睾吸虫病(2.69%)、肾结石(1.10%)。各年龄段前8种疾病患病率,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常见病的患病情况(略)
2.2 肿瘤检出情况 本组体检共发现恶性肿瘤29例(0.06%),其中肝癌26例、肾癌2例、胰头癌1例,均经手术切除术的病理证实。
3 讨论
各种疾病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
3.1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肝脂肪含量约占肝重量的3%~5%,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的10%,即为脂肪肝[1]。脂肪肝可能演变成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进展成为肝功能衰竭。本组体检中脂肪肝检出率(18.65%)最高,所以早期预防十分重要,体检很有必要。弥漫性脂肪肝在超声图像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声像图表现为“明亮肝”,肝脏弥漫性增大,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声衰减。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2]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在健康体检中发现脂肪肝者建议少食油腻、甜品、戒酒及增加运动量后,体重减轻,超声复查可见脂肪肝减轻或者基本消失,血脂也正常,这正说明了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过程是可以变化的,脂肪肝是可逆的。而超声检查具有经济简便、准确无误、重复性强、便于随访等优点,故在临床上,应用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
3.2 肝囊肿 本次体检共查出肝囊肿6 320例(13.96%)。肝囊肿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一般可将其分为先天性肝囊肿和后天性肝囊肿。前者可有孤立性肝囊肿和多发性肝囊肿,而后者可有外伤性、炎症性、肿瘤性、寄生虫性等肝囊肿之分。肝囊肿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临床不易被发生,但随着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的广泛应用,肝囊肿已成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典型的肝囊肿为圆形的无回声区,内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在体检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囊肿的检出率逐渐增高,以老年组为最多见,其次为中年组,最少的为青年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2 936.97,P&<0.01),提示肝囊肿多为退行性病变,随年龄增大,其发病率、囊肿数目及大小均有增加趋势。
3.3 肾囊肿 本次检查共发现肾囊肿4 878例,占10.77%。肾囊肿在老年组最多见,其次为中年组,最少为青年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2 749.43,P&<0.01),提示肾囊肿可能也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年龄增大,其发病率、囊肿数目及大小均有增加趋势,为与肝囊肿的发病有相似之处。超声显像诊断肾囊肿的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显像既能显示占位性病变的大小与形态,又能确定其物理性质,从而可免除昂贵的CT检查和具有一定损伤的肾动脉造影,对少数超声显像不能确定诊断者,可进一步超声引导下穿刺作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3.4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肿瘤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常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典型的表现呈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稍强回声结节,边缘清晰、锐利,与正常肝组织界限分明有浮雕感,其内部为点状回声与条状强回声形成的细小网格状结构,其后方回声无衰减,亦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可见明确的边界,周围常有强回声包绕,内部为不规则分布的网格状强回声区及斑片状低回声区,有时可见斑点状钙化及大小不一的无回声区,其后方可见回声增强。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20%。本次体检共发现肝血管瘤2 189例,占4.83%,以中年组检出率最高(χ2=30.92,P&<0.01),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时发现。
3.5 胆囊结石 本次检查发现胆囊结石病例2 184例,占4.82%。体检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有逐渐增高趋势(χ2=1 018.57,P&<0.01),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收缩能力下降,胆囊中胆汁淤积,易造成结石的形成;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的患者逐渐增多,导致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胆汁中的胆固醇处于饱和状态,易于形成结石,其次是华支睾吸虫病人,其虫体或虫卵聚积胆囊内亦诱发胆囊结石。其主要危害是发生梗阻性并发症和诱发胆囊癌。因此,胆囊结石患者要养成定期体检和门诊随访的习惯,以便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6 胆囊息肉样病变 从表中可以看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病率也较多,共发现1 826例,占4.03%。胆囊息肉样病变仅少数有恶变可能,但提示人们要对其密切随访观察。该病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仅有间歇性右上腹不适或伴有右肩放射性疼痛,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及附着处囊壁的改变,对&<5mm病变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对体检发现的病例应进行随访,观察其动态变化,以防恶变。
3.7 华支睾吸虫病 本次体检发现华支睾吸虫病1 216例,占2.69%。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特别是两广地区喜欢吃食鱼生者感染率较高,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国内曾有人报道超声诊断华支睾吸虫病敏感性达96.4%[3],其特征性超声表现主要是肝内小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均匀轻度扩张,呈“等号、双轨征”改变,严重的出现片状或团状强回声,呈“雪花”征,有的病例因肝内小胆管内出现以虫卵为核心形成的小结石,表现为双线光带内夹有小的强光点回声,后方伴不典型声影,以左叶胆管内多见,这与左肝管较粗直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幼虫容易进入肝左叶引起。
3.8 肾结石 本次检查发现肾结石496例,占1.10%。肾结石是泌尿科占第一位的常见疾病,多见于成年男性,直接影响肾功能,危害很大。结石引起尿路阻塞或肾盂、输尿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肾绞痛。超声检查具有独特的优点,尤其对X线不显影的阴性结石或骨骼重叠、胃肠道气体及粪便掩盖者,可较清晰地显示结石的大小、数目和空间位置,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3.9 肿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体检中发现恶性肿瘤29例(0.06%):肝癌26例,肾癌2例,胰头癌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在检出的所有恶性肿瘤中,无一例曾因自觉症状就诊,均为体检中偶然发现,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病人存活的长短、生活质量的好坏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此,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病变,及早进行治疗,对于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胰腺也应列为常规体检的项目之一,本次检查发现的1例胰头癌只是在超声检查肝胆时,偶然发现胰头部位肿块而获提示的。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具有简单易行、准确率高、可重复检查、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的优点,且能清晰显示内脏器官及病变形态结构及动态变化,大大提高了早期病灶的检出率,使一些潜在疾患,特别是早期肿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健康体检对潜在疾患的发现作用是其它检查项目所难以替代的,定期做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诊断疾病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在单位健康体检中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4-925.
[2] 李帆.超声在脂肪肝诊疗中的作用价值[J].现代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27.
[3] 王琼,易珊林,曹庆艳,等.华支睾吸虫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5):36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