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电极上多巴胺的检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271 日期:2025-09-04 来源:论文网

       作者:王春燕 唐小风 田坚 由天艳

【摘要】 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多巴胺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0)中,多巴胺在修饰电极上呈现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其峰电位都随pH值的增加而负移。多巴胺氧化还原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2~3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1.0×107 mol/L。实验结果表明:本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将此修饰电极用于多巴胺注射液和小牛血清中多巴胺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修饰电极,氨基黑10B,Nafion,多巴胺,电催化

  1 引言
  
  近年来,染料类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因其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点而发展迅速,并在电催化、传感器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3]。氨基黑10B属于弱酸性染料,以此物质为电极修饰剂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由于此染料带有电子给体氨基并含多个共轭体系,故该试剂也可能起到媒介体的作用。此外,该试剂苯环较多,修饰剂分子中苯环数目的增多有利于改善其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4,5]。
  
  多巴胺(D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机体内的浓度变化与精神活动有直接关系,对其测定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DA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可用电化学方法测定其含量。然而生物体中大量抗坏血酸(AA)与DA共存,严重影响了DA的测定,因此构建了多种化学修饰电极来选择性地测定DA[6~8]。常规的方法是在电极表面修饰一层具有离子交换性质的选择性膜,Nafion作为一种具有优良的离子交换性质的选择性膜,本身带有负电荷,对DA具有富集作用,可提高测试的灵敏度;并且对AA具有排斥作用,因此减小了AA的干扰。
  
  为了进一步扩大修饰剂的种类,扩展修饰剂的应用范围,本研究以玻碳电极为基底,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电极,研究了此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对DA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不仅对DA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而且能有效排除AA的干扰。此外,该修饰电极具有制备简单、响应快、重现性、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CHI832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公司);酸度计(上海理达仪器厂);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化学实验用三电极系统; 以玻碳电极或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Ag/AgCl(饱和KCl)电极为参比电极。
  
  氨基黑10B(80%,Sigma公司,未经进一步提纯); 5% Nafion(V/V,Aldrich公司);多巴胺(Alfa Aesar公司);抗坏血酸(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由0.1 mol/L Nah3PO4Na2HPO4配制,并用0.1 mol/L NaOH与0.1 mol/L H3PO4调节其pH值。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去离子水。

  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用粒径为0.3和0.05 μm的Al2O3乳液将玻碳电极(直径3 mm)抛光至镜面,用水冲洗干净,然后依次用HNO3(1∶1,V/V),无水乙醇和水超声清洗5 min。将处理好的电极放入0.1 mol/L h3SO4中,于-0.5~1.5 V下进行循环扫描处理至背景电流稳定为止。
  
  将预处理电极置于含0.1 mmol/L氨基黑10B的0.1 mol/L h3SO4中,在-1.0~2.0 V电位区间,以100 mV/s的扫描速度循环扫描进行电化学聚合。由于氨基黑10B聚合膜的厚度可由扫描圈数来控制,控制扫描20圈后取出,聚合后的电极用水清洗干净,然后在空气中自然晾干。
  
  用微量进样器取4 μL 0.5% Nafion滴加在上述制备好的电极表面,使之均匀地铺展在氨基黑10B聚合膜外面,室温下晾干,用水清洗干净即制得修饰电极,将其放入PBS(pH 7.0)中室温保存备用。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化学聚合条件的选择
  
  图1为氨基黑10B在0.1 mol/L h3SO4中电化学聚合时的循环伏安图。由图1可见,在1.0 V附近出现1个氧化峰,但没有出现对应的还原峰,这是由氨基黑10B单体在高电位下进一步氧化所产生的。由于该氧化还原产物伴随着聚合反应过程,所以不出现对应的还原峰[9]。随扫描次数的增加,这个峰的电流不断减小。

  图1 氨基黑10B电聚合过程循环伏安图(略)

  Fig.1 Cyclic voltammograms for electrochemically polymerization of amino black 10B (0.1 mmol/L) on GCelectrode
0.1 mol/L h3SO4, scan rate: 100 mV/s.

  在0.3~0.6 V范围内出现两对氧化还原峰,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其峰电流逐渐增大;扫描20圈后,峰电流基本不变,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氨基黑10B在玻碳电极表面上的聚合过程很快,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蓝黑色氨基黑10B聚合物膜,此膜附着力好,紧密均匀。
  
  扫描电位的上限对形成氨基黑10B聚合膜的影响很大。当扫描电位上限低于1.2 V时,氨基黑10B几乎不能发生电化学聚合,只能吸附在玻碳电极表面,这可能是由于氨基黑10B的聚合是通过其分子中的Nh3邻位自由基进行所致[10]。所以扫描电位上限一般要高于聚合单体的氧化峰,而且实验发现,当电位上限由1.2 V增加到2.0 V时,峰电流也随之增大;但上限电位大于2.0 V以后,峰电流基本不变甚至减小。扫描电位的下限不宜过负,需要保证没有h3析出。所以本实验选择-1.0~2.0 V的扫描电位。
  
  聚合物膜的厚度直接影响着溶液中的离子或电子向电极表面传输。膜厚度太大时,会导致电极的响应时间延长,反应的可逆性变差,影响测试的重现性。聚合物膜的厚度可以通过改变循环扫描次数来控制,本实验所用修饰电极是以100 mV/s的扫描速度循环扫描20圈得到的,此时对多巴胺的催化效果最明显。

  3.2 Nafion用量的选择
  
  Nafion膜容易制备,化学稳定性好,离子交换容量大,能抵抗阴离子和许多生物分子干扰,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减小测定过程的干扰,在氨基黑10B的聚合膜表面滴涂了一层Nafion膜。Nafion用量对峰电流、峰形及稳定性都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峰电流随Nafion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当体积分数为0.5%时,峰电流最大。因此本实验选择0.5% Nafion甲醇溶液4 μL。实验发现,在氨基黑10B聚合膜上滴一层Nafion膜,修饰电极使用寿命更长,这是Nafion膜起到保护作用所致。

  3.3 修饰电极对DA的电催化氧化
  
  图2是2.0×10-5 mol/L DA在裸玻碳电极(曲线1)及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玻碳电极(曲线2)上的循环伏安图。DA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P)在修饰电极上为114 mV,与裸玻碳电极相比,降低了118 mV,这表明氨基黑10B聚合膜的存在明显加速了电子传递速率;且峰形良好,这表明在修饰电极上,DA的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DA的峰电流大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电活性面积增大,对DA的电化学氧化有强烈的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作用主要来自以下原因:DA在PBS(pH 6.0)中带正电荷,而聚合物膜中的氨基黑10B带负电荷,两者静电吸引;DA中的羟基与聚氨基黑10B膜中的氨基形成氢键,使DA易吸附在修饰电极表面; Nafion本身带有负电荷,对DA具有富集作用。

  3.4 扫速的影响
  
  图3A是2.0×10-5 mol/L DA在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上于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图,其氧化还原电流与扫速呈线性关系(图3B),说明DA在修饰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吸附过程,氧化还原受表面控制。这与文献[11,12]所报道的DA在一些修饰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吸附过程一致。
  
  图2 DA在玻碳电极(曲线1)和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电极(曲线2)上的循环伏安图(略)

  Fig.2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dopamine(DA) at glassy carbon electrodes(curve 1) and poly(amino black 10B)/Nafion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curve 2)

  0.1 mol/L PBS (pH 6.0), scan rate: 100 mV/s.

  图3 (A) DA在修饰电极上不同扫速时的循环伏安图;(B)相应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扫速的线性回归曲线(略)

  Fig.3 (A)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DA at modified electrode in pH 6.0 PBS at different scan rate (from inner to outer: 20, 40, 60, 80, 100 mV/s). (B) The plot of redox peak current vs. scan rate

  每次测定DA后,将修饰电极取出用水冲净,置于pH 7.0的空白PBS中循环扫描,即可恢复其催化活性。

  3.5 pH值的影响
  
  考察了扫速为100 mV/s时,2.0×10-5 mol/L DA在pH=2.0~9.0的PBS中的电化学响应(图4A)。实验发现:随着pH值的增大,DA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均发生明显负移,且氧化和还原峰电位与pH值都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图4B)。方程的斜率接近理论的能斯特斜率,说明DA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是等电子等质子过程。从图4A可以看出,pH=6.0时,峰电流最大,峰形较好,故实验选择pH=6.0的PBS为背景缓冲溶液。

  图4 DA在不同pH值PBS中的循环伏安图(A)及相应的氧化还原峰电位与pH值的线性回归曲线(B)(略)

  Fig.4 (A)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DA (2.0×10-5 mol/L) at modified electrode in various pH solutions. (B) The redox peak potentials as a function of pH
  
  Scan rate: 100 mV/s.

  3.6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图5(A)为不同浓度的DA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显然随着DA浓度的增加,相应的氧化还原电流明显增大。在0.2~30 μmol/L范围内,DA的浓度与氧化还原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见图5B)。氧化峰电流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pa(μA)=-1.842-0.7402C(10-6 mol/L),r=0.9993;还原峰电流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pc(μA)=1.873+0.4172C(10-6 mol/L), r=0.9991。检出限为1.0×10-7 mol/L(S/N=3)。

  3.7 重现性与稳定性
  
  氨基黑10B聚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在PBS(pH 6.0)中于-0.5~0.8 V间连续扫描100圈,扫速为100 mV/s,峰电位基本不变,峰电流仅下降了1.52%,此电极放置一个月后仍保留原有活性。用此修饰电极,对含2.0×10-5 mol/L DA溶液连续平行测定8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7%,此修饰电极放置一个月后(测1次/天),对相同浓度的DA的响应仅下降5.2%,表明此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

  图5 不同浓度的DA在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A)和浓度与氧化还原峰电流关系图(B)(略)

  Fig.5 (A)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DA at modified electrode in PBS (pH 6.0) at 100 mV/s; (B) the plot for concentrations of DA vs. redox peak current

  Concentration of DA(1~7,10-6 mol/L): 0.2, 1.0, 2.0, 5.0, 10, 20, 30.

  3.8 干扰实验
  
  由于本修饰电极上有一层Nafion膜,其选择性明显提高。在2.0×10-5 mol/L DA溶液中考察了AA及一些常见的阴离子以及氨基酸对修饰电极的干扰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00倍AA浓度对DA的氧化峰电流无影响。此外,200倍K+、 Na+、 Cl-、 NO-3、葡萄糖以及100倍柠檬酸,50倍L赖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均不干扰DA的测定。

  3.9 样品分析
  
  取适量盐酸多巴胺注射液(10 g/L, 2 mL/支)样品,用水稀释10倍,再用0.1 mol/L PBS(pH 6.0)稀释到所需浓度,用聚氨基黑10B/Nafion修饰玻碳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测定,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用于药物样品中DA的定量测定。

  表1 注射液中DA测定结果(略)

  Table 1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DA in injections(n=5)

  采用此电极测定小牛血清中的DA。所有血清在检测前均用PBS (pH 6.0)稀释20倍,而没有其它的预处理过程。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回收率,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6.0%~99.0%,表明检测过程不受血清基质干扰。

  表2 小牛血清中DA测定结果(略)

  Table 2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DA in calf serum(n=5)

参考文献


  1 Sun YuanXi(孙元喜), Ye BaoXian(冶保献), Zhou XingYao(周性尧).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1998, 26(5): 506~510

  2 Sun Kang(孙 康), Xiang YongFu(项永福).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测试学报), 2003, 22(2): 43~47

  3 Ma YongJun(马永钧), Fu ZhouZhou(付周周), Ren XiaoNa(任小娜), Song QingYun(宋青云), Zhou XiuYing(周秀英).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8, 36(5): 241~244

  4 Wu HuiHuang(吴辉煌), Yi LiangDong(蚁良东), Zhou ShaoMin(周绍民).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 1990, 48(1): 33~37

  5 Persson B, Gorton L. J. Electroanal. Chem., 1990, 292(1): 115~138

  6 Chen Y, Tan T C. Talanta, 1995, 42(8): 1181~1188

  7 Maleki N, Safavi S, Tajabadi F. Anal. Chem., 2006, 78(11): 3820~3826

  8 Huang P F, Wang L, Bai J Y, Wang H J, Zhao Y Q, Dan S D. Microchim Acta, 2007, 157(1): 41~47

  9 Karyakin A A, Karyakin E E, Wolfgang S, Schmidt H L, Varfolomeyev S D. Electroanalysis, 1994, 6(10): 821~829

  10 Yao H, Sun Y, Lin X, Tang Y, Huang L. Electrochim. Acta, 2007, 52(20): 6165~6171

  11 Ma Wei(马 伟), Sun DengMing(孙登明).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7, 35(1): 66~70

  12 Liang KeZhong(梁克中), Yuan Ruo(袁 若), Cai YaQin(柴雅琴), Zhang Ying(张 英), Shi YingTao(石银涛). 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6, 18(6): 659~66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