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宝冲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180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691 日期:2025-08-0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儿宝冲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笔者应用本院自制的儿宝冲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180例,疗效确切,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岁以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308例,全部病例来源于本院2002-2005年儿科门诊自愿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128例,治疗前均衡性检验,各相关因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标准拟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有受凉、受潮或有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史。②发热,咽干疼痛,或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等);婴幼儿患者常突然高热,消化道症状明显。③咽部充血,或扁桃体充血、肿胀。④体征除鼻咽部有不同程度充血外,余均正常。⑤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接近正常,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⑥X线胸部检查阴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发热,间或恶寒,咽痛,头痛,脘痞纳呆,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数,证属肺胃郁热夹湿证。

  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并且发病在48 h之内的患儿可纳入本观察。

  1.4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有心、脑、肾和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或智力障者;②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影响疗效判定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儿宝冲剂,口服。6个月~1岁,半包/次;&>1~3岁,1包/次;&>3~6岁,1.5包/次。均为每日3次。
  
  儿宝冲剂处方及制备:金银花20 g,连翘12 g,黄芩6 g,制苍术6 g,紫苏叶6 g,黄连2 g,姜厚朴10 g,陈皮6 g,炒谷芽10 g,甘草3 g。将制苍术、紫苏叶、陈皮提取挥发油,蒸馏后残液与金银花等余下的药物置夹层锅中,加水浸泡,煎煮成稠膏,加入淀粉、糊精,制颗粒,装袋,每袋9 g,每盒10袋。

  1.5.2 对照组

  银黄口服液(山东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010706),口服。6个月~1岁,5 mL/次;&>1~3岁,5~10 mL/次;&>3~6岁,10~15 mL/次。均为每日3次。

  1.5.3 疗程 2组疗程均为3 d。

  1.6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3]有关标准拟定。治愈:服药3 d内体温、精神、食欲均正常,症状、咽充血消失,外周血象正常;好转:服药3 d内体温、精神、食欲均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好转;无效:服药3 d内体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并发症。

  1.7 统计学方法
  
  各参数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5)表1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χ2=11.07,P&<0.01。 表2 2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略)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略)表4 2组患者用药时间与疗效关系(略)表5 2组患者外周血象改善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01。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为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病毒及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冬春气候多变时节,据其症状和体征,可归属于中医学“外感发热”范畴。根据小儿病理生理特点,其外感发热以内外合邪为病者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间或恶寒,咽痛,头痛,脘痞纳呆,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数等。辨证属肺胃郁热夹湿证,治宜清透邪热,佐以祛湿。遵从温病学派“伤寒以发表为先,温热以清里为主”、“辛以透邪”、“苦以泄热”以及“辛以宣湿”之理,参照银翘散、金饮子的组方意义,拟方制成儿宝冲剂。方中金银花甘凉轻清气浮,既可清肺胃之热毒,又能芳香透达,透散邪热,故重用为君。连翘,性凉味苦,“其轻扬芬芳之气,可清气热,散气郁”(《本草经疏》);黄芩,味苦性寒,清解热邪兼能燥湿,二药共用为臣。苍术,气味辛烈,“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本草纲目》);紫苏叶,解肌发表、宽中理气,二药辛散透邪,与金银花、连翘配伍,温凉并用,清中有透,金银花、连翘得苍术、紫苏叶无凉遏之憾,苍术、紫苏叶得银、翘无助热之弊。薛生白曰:“湿滞阳明(胃),宜用辛开”;陈光淞说:“以肺主以身之气,气行则湿亦化也。”针对肺胃郁热夹湿之病机,方中既用辛温之苍术以除湿,又用厚朴辛开,“善除湿满”(《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头痛寒热”(《神农本草经》),佐君臣药透邪、除湿、畅中;陈皮芳香化湿、理气化滞,与厚朴合用,有醒脾调中之功,此外,陈皮兼以发表,又有透邪之能;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既可增强黄芩清热作用,又与厚朴、陈皮配伍,辛苦同施,清除湿热。如此配伍,正如当代名老中医曹永康教授所言:“主以苦味泄降,而赖辛味为先导,宣展气机之郁滞,拔开湿邪而达热于外”[4];谷芽消食和胃。以上6味共为佐药。甘草解毒和药为使。全方10味,共奏清透郁热、祛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金银花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5];金银花、紫苏叶、甘草均有不同程度促进产生干扰素(IFN)作用[6-7],IFN可在NKC-IFN-IL调节网中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其本身也可抑制病毒的生长[8];苍术、厚朴、陈皮、谷芽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胃蛋白酶分泌,改善消化功能。以上研究均为儿宝冲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24.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6.

  [4] 单书健.古今中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246.

  [5]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

  [6] 骆永珍译.中药与免疫[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1):47.

  [7] 姜国枢.甘草酸铵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J].新疆医学院学报, 1989,12(3):145.

  [8] 于永利.吉林人参花皂甙对NKC-IFN-IL2调节网的作用及其抑制肿瘤效应[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7,3(1):41.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