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降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187 日期:2025-07-25 来源:论文网
【摘要】作者认为治疗高血压,除了关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以及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外,我们还应高度重视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抑制、代谢异常、肾脏损害、性功能障碍等。对不良反应采取预防策略,遵循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同时监测患者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关键词】降压药 不良反应 预防策略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除了关注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以及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外,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下列潜在的不良反应,避免因不良反应增加心血管事件。
  1 心脏抑制
  该不良反应主要见于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单用或联用时,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负性变时变力作用,临床上若用量不当,极易发生传导阻滞。因此应采用低剂量起始逐渐缓慢增加剂量,长期应用还要避免骤然停药,以防血压反跳发生“停药综合征”[1]。CCB会减弱心肌收缩力,还作用于窦房结房室交界的钙通道,导致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阻滞。另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会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并作用于醛固酮而影响心肌钾自体稳定和电生理作用,从而引起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2 代谢异常
  利尿剂及一些含利尿剂成分的复方制剂易致低血钾。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导致低血钾可使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保钾利尿剂,特别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ACEI会导致高血钾。因此,对于服用ACEI和/或螺旋内酯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血钾变化,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已衰退[1]。此外,抗高血压药物对代谢的不良影响还涉及血脂、血钠、血糖、血尿酸等物质代谢,主要见于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3 肾脏损害
  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小动脉常处于收缩状态,肾血管阻力增高,这是导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2]。因此,引起肾小动脉收缩的降压药,皆不宜应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是高血压并糖尿病肾病或肾损害的首选药物,但是当患者肾功能不全较重时,ACEI或ARB会因为阻断醛固酮而引起高血钾,因此要慎用。    4 性功能障碍
  这一不良反应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抗高血压药物中,最常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主要是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2],因此在使用这两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30~70岁男性患者性功能改变问题。此外,螺内酯、哌唑嗪、甲基多巴等也可能引起性欲减退、ED、男性乳房发育、射精延迟等不良反应。ACEI和CCB可能会造成供血不良性ED,停药6-8周后一般可改善。
  5 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在高血压治疗中,单种抗高血压药物往往不能满足多种降压机制,只能使30%~60%患者血压达标。如单纯增加药物剂量,不良反应也会大幅增加,因此应遵循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3]。
  与单种药物治疗相比,联合用药具有以下特点[4]:(1)通过不同机制降压,可增加降压疗效;(2)不同类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可能相互抵消,如ARB与噻嗪类利尿剂等;(3)不同峰效应时间的药物联合应用有可能延长降压作用时间;(4)联合用药一般只需小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与药物剂量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用药前,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开始治疗后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78,81-82.
[2]郭守如,吴绍熙.降压药物的进展[J].中国新医学杂志,2009,18(3):2-5.
[3]王喜芬.抗高血压药的联合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8):120.
[4]林志彬.常用抗高血压药的应用[J].中国执业医师,2008,5(7):3-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