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能够使门诊输液患者获得身心两方面全程优质的护理路径。方法 制订门诊输液患者护理路径的内容及实施流程。 将2010年3月至6月门诊输液患者设为对照组,7月至9月门诊输液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护理路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等候输液的时间、健康教育的知晓率、病人对护士满意度及患者遵医行为的变化。 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护理路径,有利于患者身心两方面健康及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 护理路径 门诊输液 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a nursing path that makes the outpatients feel comfortable both in mind and body in transfusion. Method To draw up the detail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for the nursing path of outpatients in transfusion. The outpatients who had been transfused from March to June of 2010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ose who had been transfuse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of 2010 were chos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rsing pat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ethod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 The details in two groups, such as, the waiting time for transfusion, rate of awareness concerning healthy educatio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behavior change of patients upon the doctor’s advice etc., had been compared (P&<0.05).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path for the outpatients in transfusion is beneficial for them both in mind and body and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Nursing path Outpatient transfusion Effect appraisal
护理路径是由护理学科专业人员完成的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确定了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用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结果的护理服务步骤路线图或表[1]。静脉输液是医院门诊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服务窗口。本院是综合性医院,门诊输液的护士担负着全院门诊病人输液、全院急诊出车及抢救工作。每天接诊输液患者约400~500人次。由于患者多,流动快,繁忙紧张的工作,加上流程的不合理,宣教及服务的不到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护患关系很不利,也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2010年7月至9月笔者对门诊输液病人实施自行设计的护理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对象
2010年3月至6月门诊输液患者为对照组,7月至9月门诊输液患者为观察组。每组每月发放调查表200张,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病种,无显著差异。
2 方法
成立门诊输液患者护理路径小组,由作者设计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路径,明确护理路径的内涵及意义,包括明确分诊、配药、穿刺、巡视护士的职责,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快捷、流畅的护理路径,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设计护理路径后向护理部提出实施申请,经护理部讨论同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
2.1重新评估原输液室的工作流程,寻找并诊断原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如下:
2.1.1输液室内吵闹混乱,患者多、小儿哭闹声大,导致护士的精神不集中,并影响患者的舒适度。
2.1.2输液患者都迫切希望能优先输液,而护士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个体化的基本需求,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 、不满、怨恨等情绪,而且容易将不良情绪转到护士身上而产生护患纠纷。
2.1.3护士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对门诊输液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到位,对患者所用药物的知识讲解不详 ,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擅自调节滴速、擅自离开输液区等。
2.1.4护士工作中只顾执行各项操作 ,巡视少,无法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输液速度,不能及时更换输液或拨针。
2.2输液患者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2.2.1设立输液分诊台 由一名年资高的护士负责接收输液单,核对输液单的姓名、年龄、性别、药物、浓度、剂量、用法及时间、有无配伍禁忌,然后将输液单峡于红绿2种不同颜色的输液卡上,红色用于试敏药、特殊药,绿色用于一般药物完成后交给配药护士。病人发放输液牌。
2.2.2设立配药护士 由2名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药物的配制,1名护士按输液卡取出静脉输注的液体及药品,写好瓶签,摆好药物,交另一名配药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配药,并在输液单的加药栏上签名、签注加药时间。将配好的药与输液卡放入小筐中从窗口传递给穿刺台的护士。
2.2.3设立集中静脉穿刺台 在配药室窗台前设立集中静脉穿刺台,由2名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负责静脉穿刺工作,穿刺前再核对输液卡、瓶签及病历上所有的内容,无误后进行穿刺。穿刺后在输液卡上注明并始的时间、滴速并签名。,由巡视护士带患者到输液观察室进行输液。
2.2.4设立巡视护士 输液观察室增加2名巡视护士,负责更换输液袋、拨针,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解释、指引等工作。告知不能擅自调节滴速及擅自调节滴速的严重后果,如输液滴速快导致局部、全身不适和肺水肿,而滴速过慢则无法保证治疗效果。
3 结果
从2010年7月至9月实施护理路径进行门诊输液管理,统计实施护理路径后3个月与前3个月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健康教育满意度、病人对护士满意度及患者遵医行为的变化,所得的的数据进径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病人等待时间比较n(%)
注:u = 16.68 p&<0.05
表2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n(%)
表3两组病人满意度及遵医行为比较n(%)
4.1缩短了病人等候时间 实施护理路径,设立集中静脉穿刺台,护士不用推治疗车来回走动,减少了中间环节,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缩短了病人等候时间。输液前利用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由巡视护士对病人进行评估,发放相应的健康教育资料,有效的缩短了病人心理等候时间[2],特别是皮试病人更加容易度过观察期。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等候输液的时间,由原来的5min-30min,缩短至5min-15min。
4.2提高了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 门诊输液病人多、流动量大停留时间短,病种繁杂,护理人员少,开展健康教育比较困难[3]。输液前利用病人在等候输液的时间,由巡视护士自我介绍,对病人进行评估,发放相应的健康教育资料, 在输液中针对不同的个体需求, 采取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教会病人认识疾病、活动、饮食、药物作用和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输液后拨针按压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及随诊指征。让病人不仅被动地接受治疗,也主动地融入护理活动中。更使病人对病情早知、早防、早治、学会并掌握疾病的自我防护知识,提高生活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后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实施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
4.3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及遵医行为
实施护理路径后,通过缩短了病人等候时间,设立集中静脉穿刺台,便于护患交流,排除不必要的外界干扰,使护士能集中精力,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进行系统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护患沟通,满足了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又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设立巡视护士,落实输液巡视制度,使护士随时掌握输液情况,又可减少往返的路途,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同时有利于落实岗位责任,由于巡视增加,避免了液体外渗、液体流空,输液速度过快过慢、拨错针、让家属找护士等现象。大大增加了患者安全感,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组结果显示,实施护理路径后病人的满意度由原来87%上升到97%。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传授了疾病的知识和强调自我遵医的重要意义。本组结果显示,患者的遵医行为由原来的62%上升到90%。
5 小结
护理路径的管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护理路径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护理管理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为医院的服务窗口树立更好的形象。
参 考 文 献
[1]李旭,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林小玲,李雪玲,黄秋萍.全程护理在门诊输液病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2) :3174-3175.
[3]张霞,王绒花.门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J].现代护理,2005,11(3):227-228.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