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中风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本文对应用中医治疗中风病进行了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的病历5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服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之外加用口服中药方剂。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本中药方剂为主综合干预是治疗中风疗效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该疗法经济,简便,同时中风治疗应该及时就诊,越早治疗临床效果越好。
【关键词】 中医 治疗 中风 偏瘫
中风是脑血管病的简称,又称脑“卒中”“脑血管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我国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中风是自古至今达几千年之久的病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病理改变,并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的疾病。中风是全世界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高居第一位,它和冠心病、恶性肿瘤合称当今世界三大死因。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全部病历均来自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广东省信宜中医院住院患者,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历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共30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大是74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60.22岁,患病时间最短3月,最长是3年;对照组20例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41,平均年龄58.90岁,患病时间最短1月,最长是3年;纳入病例标准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中医辨证为中经络肝肾阴虚证,中风恢复期患者;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并全部病历均经过头颅CT扫描或核磁检查确诊。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符合纳入病例标准及经排除标准筛选的病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病人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服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服用4周,一共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之外加用中药方汤,药方含(龟板胶、三七、熟地黄、枸杞子、鸡血藤、川牛膝、菟丝子、山茱萸、锁阳、杜仲)等药(200ml/袋,浓度1g/ml),200ml/次,每8小时一次,进食后服用。两组每个疗程均4周,一共3个疗程。同时嘱患者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刺激,饮食清淡,忌肥甘厚腻食物及辛辣食物,忌抽烟及饮酒。
2.2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取其运动功能计分来评定偏瘫疗效。具体计分如下:痊愈:积分达18分,能独立行走、生活能自理,患肢功能有效而力差;显效:积分达12分,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基本能自理,患肢功能活动不全;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肌力提高I级以上,患肢能做部分功能活动,生活尚需人辅助;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患肢肌力无好转,功能活动无改善,生活需人照料。
3 结果
表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此外治疗结果表明,病程三月以内患者,两组治疗前后指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病程超过三月的患者,两组治疗疗效无显著差异;两组病程三月以内有患者有疗效均明显优于病程超过三月的患者,说明中风治疗应该及时就诊,越早治疗临床效果越好。
4 讨论
脑中风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在正常情况下,脑血管输送血液到脑部的神经细胞,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当人体脑动脉内膜一旦发生病变,在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脑动脉硬化,血压升高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因素的作用下,使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者破裂出血,造成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从而造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语言不利等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情况严重者,病情会迅速恶化,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患者生命。
4.1 脑中风诊断
中风先兆也叫做小中风或中风前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我国历代医学家,认真观察总结,积累了许多脑中风的治疗经验,亦有许多有关中风先兆的描述,直到医疗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风发病前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病理演变过程,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这个病理过程可以突然加速,致使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引发脑中风病之前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某些症状,这些症状一般情况下在中风引发前几个月、几天甚至几小时前发生,这些症状的出现就预示着脑中风病即将引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患者能够早期发现,并采取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常可以避免脑中风病的发生,因此早期治疗脑中风的先兆症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中风好发在中老年人身上,通常有一些患者没有注意到前兆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大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病史,在脑中风患者中男性稍多于女性,约80%的中风病患者在数秒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也有1-2日或数日达到高峰的。常见症状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失语等,严重的患者会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两手撇开,或突然出现呕吐现象,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出血性中风多发生在运动或情绪极度不稳时,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而缺血性中风多病发在休息或安静状态中,还有不少病例是在睡眠中发病,此症常被人叫做“半夜卒中”。脑中风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视脑血管损害的部位和程度而定,最常见的现象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之症)和口眼歪斜、流涎、失语等,有的患者具备其一,有的患者可同时具备几个症状,这些症状和体征的程度及发展受侧支循环的好坏、损害是否进展,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的影响。
(1)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有25%曾患过短暂性脑缺血。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但少数出血性梗塞在发病24小时后出现红细胞,大范围梗塞时压力可增高,细胞数和蛋白在发病数天后可稍高于正常。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CT检查可见低密度影区。脑血管造影可显缺血性中风形成的部位、损害程度及侧支供血情况。MRI有助于定位诊断及动态观察病变情况。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劲或虚弱或浮滑。
(2)出血性中风
脑脊液压力增高,80%混有血性,50%外观呈血性。腰穿可导致脑疝形成或病情加重,应慎重考虑。超声波检查,发病24小时内即可见中线结构移位,出血越多,移位越明显或见血肿波。脑电图显示,颅压增高者可见弥漫性漫波病灶侧有局限性漫波。CT扫描可显示出血区部位,血肿大小和形状,脑室受压移位情况及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水肿变化。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现血管移位。MRI检查更具备诊断价值。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或细弱。
4.2 中风偏瘫治疗
偏瘫,是中风主要证候之一。中医认为导致偏瘫的机理,主要是气血亏损,脉络空虚,风痰流窜经络或痰瘀停滞经隧,而血脉痹阻,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故肢体不用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瘫;若患侧肢体强痉屈伸不利者,多为阴血亏虚,筋失濡养,风阳内动;若瘫软无力,多为血不养筋,中气不足;若偏身麻木系气血涩滞,营卫不养。凡此种种见症,均为“本虚标实”之候,扶正培本,通利血脉,益气活血,祛痰熄风为其常法,并辅以针灸、理疗等,每可收效。
中风偏瘫归属中医中风后遗症之一。传统中医一向多认为以气虚络瘀为主,其补阳还五汤为代表方。但我们认为中风偏瘫其基本病机多为肝肾阴虚,其证型以肝肾亏虚型为主。本中药方剂是在临床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方含(龟板胶、三七、熟地黄、枸杞子、鸡血藤、川牛膝、菟丝子、山茱萸、锁阳、杜仲)等药。
方中龟板胶、三七为君药,龟板胶味甘、咸,寒,归肝、肾、心经,乃血肉有情之品,察北方纯阴之气,甘寒滋润,咸寒潜降,大有补水以制火、滋阴潜阳之功,善补肝肾之阴,益肾强筋健骨。 《本草纲目》记载,三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本草求真》“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善化癖血,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化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因此重用两药为君,共凑滋补肝肾、填益真阴,辛卜肝肾活血之功。
熟地黄、山茱萸、川牛膝共为臣药。其中熟地黄味甘微温,归肝肾经,本药为滋肾填精补髓生血之上品。杜仲、菟丝子、枸杞,鸡血藤补肝肾活血共为佐药。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临床观察初步标明中医药治疗中风偏瘫显示出了较好地前景,本治疗中的方剂是一有效的组方,能够有效治疗中风偏瘫。
参 考 文 献
[1]潘裕辉.瘫复汤外熏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7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08).
[2]喻长远,刘向前,田夏元.偏瘫灵颗粒剂治疗中风偏瘫100例临床观察[J].中草药,1999(04).
[3]苏路侠.中风回春灵治疗中风后遗症235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7(06).
关于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60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