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癫痫型脑囊虫病23例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184 日期:2025-07-05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摘要】 目的 对近10年来我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院近十年收治的脑囊虫病均为癫痫型,吡喹酮对脑囊虫病有较好治疗效果,磁共振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吡喹酮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猪囊尾蚴引起的常见的颅内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识别,磁共振(MRI)等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收治的脑囊虫病的病例,以期归纳出其临床与MRI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集到我院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病例,其诊断依据1985年郑州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脑囊虫病23例,其中男13例(56.5%),女10例(43.5%)患者年龄14~42岁,其中仅一例为14岁,其余均在20岁以上。
  对23例患者职业进行调查,其农民6例(26.09%),工人5例(21.74%),干部3例(13.04%),学生3例(13.04%),其他6例(26.09%)。
  1.2 病程 本组患者的病程均在5年之内,其中1年以内的占91.3%(21例),2年占4.3%(1例);5年的1例(4.3%)。
  1.3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最常见为癫痫发作、高颅压所致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以及脑膜炎症状和体征。本组病例全部有抽搐症状,其中癫痫大发作21例(91.3%)但无癫痫持续状态发生,单纯局限性发作2例。头痛9例(39.13%)。呕吐3例(13.04%)。视乳头水肿7例(30.4%)。
  1.4 临床分型 根据脑囊虫包囊存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脑实质型、蛛网膜型、脑室型、脊髓型。本组病例全部为脑实质型,仅一例合并胸髓型。
  1.5 实验室检查 23例患者中有22例行脑脊液检查,4例做腰穿检查颅内压增高占18.19%,压力195~256毫米水柱。白细胞数&>10×106/L2例(9.1%)。糖和氯化物均正常。蛋白质&>0.45g/L3例(13.6%)21例做了血液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阳性15例(71.4%),20例做了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阳性16例(80.0%)。
  1.6 影像学表现 23例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20例(86.96%)患者CT影像学有异常改变,23例患者MRI影像学均有异常。单个病灶仅一例(4.3%),多个病灶22例(95.7%),最多病灶达40余个。头部CT主要表现:近皮质区显示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可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或钙化影。头部MRI主要表现:活虫期)T1加权像上呈圆形低信号,内有点状高信号,T2加权像上圆形高信号,内有点状低信号; (退变死亡期)头部MRI近皮质区显示:T1加权像上水肿区呈低信号,内有高信号环、高信号结节或仅小低信号区,T2加权像上水肿区呈高信号,内有低信号环、低信号结节;虫体死亡后钙化表现为长T1、短T2或等T1、短T2点状信号影,周围无水肿带。一个患者脑内可同时有两种以上表现存在。
  1.7 治疗经过 23例患者均采用吡喹酮抗虫治疗,每个疗程总剂量300mg/kg,治疗先从小剂量200mg/d开始分两次口服,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量至1.2g/d,达到总剂量即为一个疗程。1~2个月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同时给予皮质醇及脱水剂治疗。
  2 治疗效果
  23例患者全部疗程结束后随访1~5年,13例(56.5%)头颅CT或MRI复查未见异常且无癫痫发作,7例头颅CT或MRI复查示虫体钙化且无癫痫发作,2例头颅CT或MRI复查示虫体钙化、每年癫痫发作次数在2次以内,一例病灶无变化且每年癫痫发作次数在2次以上。总有效率95.7%。    3 讨论
  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虫卵感染人体,孵化成囊尾蚴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脑寄生虫病,属于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其感染途径包括自身内感染、自身外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三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由于食用了未熟透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所致,本病多发于农村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脑囊虫病多为散发,但亦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和流行性,往往与卫生条件或者饮食习惯有关。职业分析表明,农民所占比例最高,为26.09%;、工人、干部、学生等亦占相当比例,说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及部分地区城乡差别的缩小,脑囊虫病的地域及人群分布有了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
  脑囊虫病一般起病较慢,病程一般在1~5年之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严重的可致颅内高压、视力损害和精神异常,临床容易误诊误治。其中抽搐是本病的常见症状。病变多位于脑皮质,也可侵犯脑室、脑干、小脑和脊髓,有时可合并眼或皮肤囊虫病。影像学检查常可见颅内密度异常改变的病灶。本组病例绝大多数病程在1年之内(91.3%),23例患者均有抽搐发生史,近4/5(80%)的患者有癫痫大发作史。以往文献报道有相当部分患者合并猪带绦虫感染及皮肤型囊虫病,而在本组病例均未发现排绦虫史及合并皮肤型囊虫病的患者。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表现尽管出现的比例较低,但特异性较强,一旦出现则对诊断的帮助较大。
  脑囊虫病由于受取材部位所限,病理诊断往往机会较少,辅助检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组中头颅CT或MRI检查全部有异常表现,而血液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阳性率71.4%,而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阳性16例(80.0%)。所以对于有头痛、抽搐或癫痫大发作的患者要及时行影像学检查,若发现有异常改变而又不能除外寄生虫病,可行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等以协助诊断,对于合并皮下结节的应及时作病理活检以增加确诊的机会。
  MRI对于脑囊虫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准确的了解病变的大小、部位及分布状况。同一囊虫病灶,就其病程先后又可分为存活期、变性期和死亡期。因感染的时间不同,多发性脑囊虫病在同一张MRI上,又可呈现为活虫期、变性水肿期、非活动期、混杂期等四种类型。活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分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囊虫死亡期以钙化为主,此期MRI诊断不如CT准确,脑膜型及脑室型MRI容易漏诊,应采用增强扫描帮助诊断。
  本组23例病例中仅两例误诊误治。其中一例男性患者癫痫发作后本市某医院未作任何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单纯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两年后到本院就诊头颅CT及MRI提示脑囊虫病,但血液及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阴性,予以抗虫治疗,半年后其14岁儿子癫痫发作,颅脑MRI提示脑囊虫病,抗虫治疗痊愈。可能为食用共同的米猪肉感染或父子间亲密接触外源性感染。另一例女性患者因头痛、抽搐就医作头颅CT检查示左枕叶单发不规则低密度影,本院某科室诊断为脑结核瘤抗结核治疗一年半,头痛好转仍间断抽搐,五年后方作血液囊虫间接血凝、酶联试验检查阳性确诊脑囊虫病,治疗五个疗程病灶未见好转、癫痫仍频繁发作。
  目前对于脑囊虫病的临床分型方法较多,应用较多的是按病变所在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蛛网膜型、脑室型、脊髓型。
  脑囊虫病的治疗一般选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两者均为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每个疗程总剂量均为300mg/kg。均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囊虫数量少、病情轻者加量可较快,囊虫数量多、病情较重者加量宜缓慢。达到总剂量为一疗程,1~2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用抗寄生虫药物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并可引起脑疝。用药过程中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给予皮质醇及脱水剂治疗。
  本组23例均采用吡喹酮抗虫治疗3~4疗程,总有效率达95.7%,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