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率、血压、临床疗效、心电图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主要干预方法包括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结果:对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进行 χ检验,干预后两组的心电图与疗效况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改进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应有效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措施。
【关键词】 心理护理;认知行为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hospit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xiety, depression,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lectrocardiogram, and length of influence. Methods: main intervention methods including reasonable mood therapy and relax training. Results: after two groups of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electrocardiogram χ inspection, the two groups of electrocardiogram interention with curative effect condition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or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thods.
冠心病是一种人类身心健康性的疾病,随着现代生活的改进,其发病有上升趋势并逐渐年轻化,临床上统计可看出冠心病伴精神症状反应的病例逐渐增多。为了解这些患者分布特征及心理状态,我们需从病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入手,加深对疾病的探索及认识,从而方便护理人员能找到患者护理方面的切入点。临床上现主要用认知干预方法来缓解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市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病区,2009年11月--2010年6月住院的呼叫处理患者80例。纳入标准:a.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b无严重脑血管合并症;c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平均年龄为 56.9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认知行为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
(1)合理情绪疗法:a.心理诊断阶段,首先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找出患者患冠心病的原因。
b.领悟阶段,让患者认识到冠心病的原因,使其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是致病因。c.修通阶段,扭转患者的不合理信念。d.再教育阶段,使病人学习并逐渐养成辩论的方法。
(2)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工作的实施是建立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基础上,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院的条件,从入院到出院期间,每次15-30分钟,三天一次,四次为一疗程。
1.2.2 评估方法:a.自制量表,b.病情评估表,c.焦虑自评量表。
2 .研究结果
对两组在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心率、生活质量和血压进行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错误和极端的认知理念,来做到消除不良行为及情绪的心理治疗方法。结果可看出干预组躯体化因子、恐怖因子、强迫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均有明显下降。冠心病患者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快速的控制住病人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是应引起注意的是这种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容易反复。
信任对与医护关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病人对医务人员有了信任感,才能接受并且愿意做出所指定的改变计划。怎样发现疗患者情绪及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这是每个护士较为为难的问题,患者的错误观念的发现是治疗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我们设计出针对此类心理密切相关的特定问题,并根据所得到的答案情况和经验联系起来,才能了解病人的意识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病人找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基于表层错误观念,通过语义分析、技术纠正等方法,进而纠正患者的以偏概全、主观推断等定式思维。当患者通过努力出现了新的行为和情绪,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及奖励,以便达到鼓励的效应。另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一些适合他们的“家庭作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巩固他们的观念意识。入场的训练过程中要全程记录病人的反应及活动,达到巩固学会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让他们学会放松疗法,使肌肉松弛,并达到心理放松。
4 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引起的低迷情绪,提高病人的临床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改善患者的心电图。
总之,冠心病患者提倡早期治疗,如延误就会加重自身疾病,并可影响后期治疗效果,而认知行为干预恰恰可以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临床上此法的实用性也已被接受与营运,因此把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的推广、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的职责,这项工程的实施对医学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问题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2] 陈银娣,周天擎,施慎逊等.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17-19
[3] 汪勇,郭红英,吕振虎.护理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42.
[4] 朱雅宜,林清奇,廖鹰,等.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8,7(8):125.
[5] 张玉萍,韩秀明.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8,7(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