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临床诊治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878 日期:2025-07-02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次研究发现;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以不规则发热、咳嗽、喘息为主,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均呈阳性。X线胸片以单侧絮状阴影多见。治疗上应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均可治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可较重,而体征表现可轻微,X线胸片阴影较为明显,微量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HP-IgM是目前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诊断;治疗

  肺炎支原体(MP)肺炎是因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多发于秋冬季节,以青少年儿童发病较多,近年来发病率程逐年上升趋势。此病体征表现轻重不一,常伴有肺外合并症,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发生病变,临床上很易造成漏诊、误诊。且可发生周期性流行,较为迁延,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文对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6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68例,均为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P),其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36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4岁,平均年龄6岁,发病至治疗时间5-16天,入院前不规则治疗31例,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季发病27例,占39.7%,春冬季发病41例,占60.3%。
  1.2检查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经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抗体、X线、血、尿及大便常规等检查后确诊。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经确诊后均给予解热、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治疗,剂量:10mg/(kg.d),用药5天,停2天。用药后待发热、咳嗽等症状缓解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疗程2-3周。在治疗过程中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加用少量碳酸氢钠及思密达治疗,对肥外并发症患儿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后随访,并查血清冷凝集试验和MP-IgM抗体试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本组6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中度发热,体温在39℃左右,弛张高热6例(38~41℃),发热时间2~15 d不等。全部患儿均有咳嗽,病初较轻,多数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声咳,中期则表现为持续剧烈咳嗽,45例为顽固性干咳, 22例咳嗽中伴有白色或黄绿色粘痰。伴胸痛8例。肺部闻及湿啰音24例,闻及干鸣音35例。
  2.2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组患儿均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以滴度1∶40为临界值,若滴度≥1∶80则视为阳性,其滴度可为1∶160、1∶320、1∶640。MP IgM≥1:80者做双份血清抗体检测,以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为有诊断意义,本组患儿中MP IgM≥1:160者60例,占88.2%。X线检查结果;68例患儿中,单侧病变53例,占77.9%,其中右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6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2例,左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5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0例。肺门影增大、增浓5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2例。累及左右双侧肺叶15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正常51例,占75%,白细胞升高16例,占23.5%,白细胞降低1例,占1.5%,肝功能异常(主要为氨酶轻度升高)6例,血沉增高18例,血小板增高24例, 降低8例。
  2.3肺外合并症   本组68例患儿中,发生肺外合并症的患儿有54例,占79.4%。其中主要为心肌损害,本组中有38例,占全部肺外合并症的70.4%,累及神经系统受损的有1例,累及消化系统的有3例,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等。
  2.4治疗结果  本组68例患儿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治疗,在治疗3天后52例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10例在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一周显效率为91.2%(62/68)。其他6名患儿均在10天内症状减轻,全部患儿均在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全部患儿在完成治疗后均治愈,用药期间未发现药物性器官功能损害及其他明显不良症状。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其肺外合并症也程逐渐上升趋势,患儿发病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受累,其发病机制及累及肺外合并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组织存在相同的抗原,当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及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1],并常发生季节性流行,严重威胁了广大婴幼儿的生命健康。患儿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肺部体征较少,可累及不同程度肺外损害,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程较长,临床上很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诊断上,支原体培养分离能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做出准确诊断,但要求有过高的技术条件,培养周期较长,无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目前,随着检测血清MP-IgM技术的不断开展,微量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MP-IgM抗体已广泛应用与临床,它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操作简单,是目前临床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方法。微量颗粒凝聚法在测定血清MP-IgM抗体时,抗体稀释的倍数越高说明支原体感染程度越严重,引发肺外疾病的几率就越大。因MP-IgM抗体阳性持续时间较长,但阳性转阴并不是决定治疗的可靠指标,应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而决定。本次研究的68例患儿中MP IgM≥1:160者60例,占88.2%。X线检查结果显示单侧病变53例,占77.9%,其中右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6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2例,左侧成扇形分布的大片状浸润影15例,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10例。说明X线检查可明显显示病变部位及肺外累及情况。
  治疗上,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减轻病情、缩短治疗时间,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目前临床上选用的药物主要为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红霉素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患儿往往会出现皮疹、注射部位疼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受损等[3]情况,患儿耐受性很差。阿齐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具有穿透性好、浓度高、结构稳定、免疫和杀菌作用较强、体内分布较广等特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时间短,一般患儿均可耐受。是目前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用药[4]。因阿齐霉素静脉制剂16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尚未明确,故本组68例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均在阿齐霉素静滴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一周先效率达91.2%,全部患儿在10天内症状得到缓解,治疗2~3周后全部治愈,且治疗期间未发现药物性器官功能损害及其他明显不良症状。
  总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可较重,体征表现轻重不一,X线胸片阴影较为明显,微量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HP-IgM是目前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疗法。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5],阿齐霉素对6个月以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明确,故临床治疗上应慎用。
  

参考文献


  [1]芹,尹立岩,李丕宝.以肺外表现为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9(3): 72.
  [2]玉璞,叶元康.支原体与支原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6-107.
  [3]赵国荣,卓志强,施燕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 22(1): 96.
  [4]吴燕永.门冬氨酸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对照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2): 159-160.
  [5]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200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