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倾体位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和麻醉效果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328 日期:2025-06-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体位对麻醉效果和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产妇麻醉穿刺成功后采用左倾15-30°体位,对照组采用平卧位,观察、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和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对照组麻醉后10min MAP明显低于麻醉前和试验组(P&<0.05);试验组牵拉反应VRS评级Ⅰ、Ⅱ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松程度评级Ⅰ、Ⅱ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左倾15-30°体位使麻醉药扩散更充分,麻醉效果好,是防范产妇低血压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体位 剖宫产术 血流动力学
  近年来随着手术、麻醉、抗感染技术的日益进步,剖宫产术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高危妊娠、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常用的有效手段,但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危害严重,可引起新生儿窒息等。我们采用左倾体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0例足月妊娠产妇,年龄22—43岁,体重50—78kg,身高150—165cm,ASAⅠ—Ⅱ级,既往无手术史,心肺功能良好,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无手术禁忌证。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排除有血液系统疾病、穿刺置管失败的病例。
  1.2麻醉方法 术前用药均为鲁米钠100mg、东莨菪碱0.15mg。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入室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后开放两条外周静脉。两组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16号穿刺针取L1-2间隙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药配方为178.8mg+生理盐水10ml,小剂量分次注入,直至麻醉效果满意。对照组采用平卧位注药,试验组将手术床左倾15—30°后注药,直至胎儿娩出后将手术床放平。常规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生理欠缺量,在切皮前输入6%羟乙基淀粉液。
  1.3观察指标 术中持续监测HR、RR、SBP、MAP、DBP、SpO2、ECG及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神经节段数、牵拉反应情况和肌松程度。牵拉反应评级采用口述描绘评定法(VRS),分为Ⅰ—Ⅳ级,Ⅰ级:主诉良好,安静,无不适感;Ⅱ级:主诉轻度不适,可忍受;Ⅲ级:主诉明显不适,表情痛苦;Ⅳ级:主诉牵拉痛明显,无法忍受。肌松程度评级分为Ⅰ—Ⅳ级,Ⅰ级:腹部肌肉极度松弛,钳拉时能拎起腹膜2cm以上,取胎儿、关腹膜轻松;Ⅱ级:腹部肌肉松弛,钳拉时能拎起腹膜1cm以上,取胎儿、关腹膜较轻松;Ⅲ级:腹部肌肉较紧张,钳拉时拎起腹膜较困难,取胎儿、关腹膜较困难;Ⅳ级:腹部肌肉紧张,钳拉时不能拎起腹膜,取胎儿困难、关腹膜撕裂。VRS和肌松程度评级达到Ⅰ级和Ⅱ级为剖宫产麻醉效果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差异无显著性;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神经阻滞节段数多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神经节段数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P&<0.05。
  2.2两组产妇术中HR、MAP、SpO2的变化 麻醉后10min对照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和试验组(P&<0.05),两组HR、SpO2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产妇牵拉反应(VRS)和肌松程度的比较 见表2。试验组牵拉反应VRS评级Ⅰ、Ⅱ级所占的比例为87.5%,对照组VRS评级Ⅰ、Ⅱ级所占比例为6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松程度评级Ⅰ、Ⅱ级所占的比例为90%,对照组肌松程度评级Ⅰ、Ⅱ级所占比例为72.5%,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产妇VRS和肌松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产科领域较常见的综合征,常导致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生命安全。低血压的发生主要集中在麻醉后10—15min,麻醉后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伴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系统,静脉系统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又由于麻醉导致腹肌及子宫附着韧带的松弛,妊娠子宫失去支撑,平卧时下段主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心率加快或减慢。给药前通过开放静脉输入500ml以上的胶体,可预防或减轻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
  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妊娠晚期硬膜外神经丛的体积增大,硬膜外间隙变窄,硬膜外麻醉后麻醉药液易在蛛网膜下腔的外腔扩散,导致麻醉范围过大,若麻醉平面高达T8以上则可诱发血压下降[1]。放射学检查发现,当下腔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时硬膜外腔静脉丛怒张,硬膜外间隙变窄,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加之硬膜外腔充满脂肪和淋巴管[2],麻醉药在硬膜外腔的扩散受到局限,出现麻醉起效慢及阻滞不全的表现。左倾体位可减轻巨大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有利于硬膜外腔注药后麻醉药的充分扩散,从而使阻滞效果趋于完善。
  左侧倾斜的角度对低血压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文献报道不一。Mendonca等研究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左侧卧位和左侧倾斜12°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前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低血压易于纠正。 Murakami等研究了在改良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即鞘内注药后先让产妇左倾位15min,然后改仰卧位,结果显示可以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我们研究发现,左倾15-30°直至胎儿娩出,可明显降低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低血压发生后给予麻黄碱10-15mg可有效提升产妇的血压,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均大于8分,说明短暂的低血压并未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采用左倾15-30°体位直至胎儿娩出,可使麻醉药扩散更充分,麻醉起效快,阻滞更完善,肌松好、牵拉反应轻,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不失为一种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4.
[2]于频主编.系统解剖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0.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