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预防和纠正脑卒中患者关节挛缩、肢体僵直等偏瘫痉挛模式的出现, 最大限度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方法: 口服抗痉挛药物, 针灸及康复训练。结果: 对106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患者使用该法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达91.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使用针灸及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偏瘫痉挛模式的出现。
〔Abstr act〕Objective: To prevent and remedy symptoms of paralysis such as contracture of joints and stiff limbs, to increase the recovery rate of cerebral apoplexy and to decrease the rate of incapacitation. Methods: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performed and anti- paralysis drugs were given.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spastic paralysis of cerebral apoplexy was 91.5% among 106 cases.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symptoms of spastic paralysis.
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 致残率高达85%以上〔1 〕, 因此, 迫切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降低致残率。
我科自1995年以来, 以针灸及康复训练相结合为主的综合疗法先后治疗106例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该疗法在对抗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显着, 现将临床资料归纳如下。
1 一般资料
106例患者中, 男57例, 女49例; 年龄30~81岁;病程最短为7d, 最长为2年。 2 治疗方法
2.1 口服抗痉挛药物根据肢体痉挛程度, 酌情使用巴氯酚、甘氨酸、妙纳等药物。
2.2 针灸疗法
根据肢体痉挛及关节功能障碍的轻重程度, 以循经辨证取穴为主, 拮抗肌群部位取穴为辅。
2.2.1 头部取病灶同侧的运动区、感觉区。
2.2.2 上肢部肩髃、肩内陵、肩外陵、曲池、手三里、合谷穴等。
2.2.3 下肢部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太冲穴等。
每次上、下肢各取5~6穴、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30~40min, 每日一次, 30d为一个疗程。2.3 康复训练方法采用在无痛范围内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以达到缓解肌痉挛、保持关节功能为目的。每次30~60min, 每天重复2~3次, 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肢的良姿位和感觉障碍的护理。
2.3.1 训练要求从远端小关节开始, 进行患肢各关节部位的揉、拿及关节的牵伸、挤压运动。对于明显的腕下垂、五指屈曲挛缩者, 在被动运动有效的基础上用矫形器固定在腕背伸, 五指伸直的位置;对于足尖下垂、踝内翻者给予超腘窝的“丁字鞋”外固定, 以保持踝背伸于中立位, 使痉挛缓解后患肢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刺激量的状态。
2.3.2 体位变换训练包括床上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衡、迈步行走的训练。
2.3.3 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取仰卧位或坐位,让患者主动以健肢带动患肢, 做上肢的直臂上举、外展、后伸, 肘关节的屈伸, 前臂的旋前、旋后, 双手十指交叉做对掌挤压运动, 并进一步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及手、眼的协调性练习。
3 疗效标准
治愈: 关节痉挛症状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自理, 部分可恢复工作。显效: 关节痉挛缓解、出现分离运动, 肢体运动明显改善。进步: 肌张力稍有增高, 受累部位关节活动有“卡住感”。无效: 康复治疗前后痉挛及活动障碍无改善。
4 结果
经过30~180d的综合治疗, 基本治愈46例, 显效30例, 进步21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91.5%。
5 讨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 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者痉挛, 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 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之一。
如果痉挛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不但会引起患肢疼痛, 还会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 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困难, 影响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2〕。因此, 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 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针灸及康复训练相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 从而使机体的功能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 国外把针灸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称为“新趋势针灸”,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挪威的康复医学专家Astrid kjendal〔3 〕曾经把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长期随访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 在针刺的6周内甚至随后的1年中, 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内的大量研究也证实: 针刺可从血液动力学4 〕、脑组织形态学〔5 〕、神经生化学〔6 〕等方面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消除脑水肿, 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另外, 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预防和纠正关节挛缩、肢体僵直等偏瘫痉挛模式的出现, 最大限度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
口服抗痉挛药物的目的是: 降低肌肉收缩的力量, 缓解异常痉挛模式的持续状态。痉挛状态的药物康复应注意个体化, 需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少、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小, 而仅作用于肌肉组织的药物, 其靶作用为降低肌张力〔7〕。
在治疗期间, 也应重视患者的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障碍等方面的治疗,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树立信心, 积极主动参与训练, 激发患者的康复欲望, 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和疗效, 最终使躯体和心理全面康复。
[
参考文献
]〔1〕戴红, 王威, 于石成,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5) ∶344- 347.
〔2〕张艳宏, 刘保延, 赵宏, 等.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特点及其评定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2) ∶110- 112.
〔3〕Astrid Kjendal.针刺治疗对亚急性中风作用的一年随访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998, 4 ( 3) ∶100.
〔4〕李力, 张存在, 韩景献.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恢复期中风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 1995( 9) ∶533.
〔5〕胡国强, 田菲, 李平, 等“.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水肿自由基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天津中医,1995( 3) ∶25.
〔6〕杜元灏, 石学敏.针刺对急性脑缺血鼠脑组织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1999( 4) ∶38.
〔7〕王瑞华.痉挛状态的药物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