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临时心脏起搏;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2001年2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各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3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06±4.3)岁。其中下壁AMI 23例,合并右室AMI 2例;前壁AMI 8例;前间壁AMI 2例;前侧壁AMI 2例。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心动过缓和(或)窦性停搏21例,其中并发低血压状态6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4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并发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4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例。所有病例均为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者,其中合并青光眼3例,前列腺肥大7例。有7例曾发生阿斯综合征。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经左锁骨下静脉导入6F电极漂浮导管,连接临时心脏起搏器,送起搏电极至右心室,调整起搏电极位置,心电监护。观察有无起搏脉冲、期前收缩及期前收缩类型,腔内心电图见V波并伴ST段抬高3~5 mV,表明电极已接触心内膜,测定起搏阈值,若≤1 mV 表明电极设置理想,调节输出功率2.5~3倍阈值,频率70~110次/min,如起搏稳定,则固定电极,起搏心电图呈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图。
2 结果
35例患者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全部成功,右心室有效起搏率100%。从穿刺到起搏成功平均12 min(7~24 min),起搏阈值0.8~1.8 V,平均1.0 V,起搏频率70~110次/min。术后患者均停用提升心率药物,所有患者术后未发作阿斯综合征。6例窦性心动过缓并发低血压状态的患者起搏成功后,血压也迅速回升,未再用多巴胺等升血压药物,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7例中的5例调整起搏频率90~110次/min 后,室性心律失常消失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停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使心输出量下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同时心率缓慢时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室颤。由于AMI患者病情多危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是应用球囊漂浮导管在床旁植入临时起搏器[1]。常用的静脉入路包括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其中以左锁骨下静脉为首选,因为左锁骨下静脉与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与三尖瓣环之间的夹角方向一致,电极易于到达右心室,起搏成功率高,缩短了操作时间,但操作不当可导致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根据术者经验也可选择颈内静脉。
AMI患者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易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而紧急右心室起搏维持心室率,可以防止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及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恶化。室性心动过速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采用快频率(90~110次/min)起搏后可以有效抑制异位节律点,防止室性心律失常。
我们的经验表明:在体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AMI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具有安全、快速、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澄,李学斌,郭继鸿.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4):247.
探析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