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医学新特点及教学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635 日期:2025-05-31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作者:邹宇华 陈思东 张瑛 李丽霞

关键字: 预防医学

  摘 要 通过正视预防医学的新特点,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如培养学生宏观视野、强调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营造相互协作的氛围、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预防医学;特点;教学对策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envisaging the new features of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some new measures are adopted’such as fostering the students’ macroscopic visual field’emphasizing the effect of behavior factors on the health and diseases’envisag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skills’through which satisfactory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features;teaching strategies
  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为满足预防医学专业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扩大预防医学专业服务范畴和就业面,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正视预防医学的新特点,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与社会需求接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预防医学的新特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必要正确认识预防医学在新形势下的特点[1],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一)全息性
  早在二十多年前,医学界已明确提出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转变所蕴涵的全息性,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能真正从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多层面、全方位地看待医学和健康问题,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
  
  (二)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流动性的增大,交通工具的日益便捷,都可以使一种病原体在短时间内从疫源地传至世界各主要城市,进而向中小城市、农村蔓延。故此预防医学的全球性特点就凸现出来。预防医学不能仅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地区,而是要求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努力、协同工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信息通道的全球性。从社会、地区、国家、国际间创建良好畅通的信息通道,以增强全民的健康保健意识。
  
  (三)及时性
  时间就是生命,健康就是财富,SARS在我国的传播又一次验证了这条真理。预防为主和预防优先这是由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及因果联系决定的,惟有遵循这一规律,把时效性体现在具体的预防工作中,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四)战略性
  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方针,对维护人类健康具有主动、经济、高效、人道的特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更有学者指出21世纪将属于预防医学。因此,预防医学工作者要从热爱本专业出发,真正理解预防医学对时代发展、社会繁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价值,把人群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二、教学对策
  我们在强调教师要真正理解预防医学对时代发展、社会繁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的同时,注重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下列一些思想。
  
  (一)用大卫生观念培养学生宏观视野
我们在预防医学专业及卫生信息管理、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健康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等不同方向均开设了社会医学,增加或选修健康教育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讲解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我国的意义。特别注重向学生灌输大卫生观念,尤其是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深刻认识到政府对人群健康负责的形式和内涵。政府对人群健康负责体现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规划;建立卫生组织和机构;加强对产品质量和医药卫生服务的监督与管理;不断增加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严厉打击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发展经济;加强舆论监督;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医药教育和科研事业等诸多方面。
  在大卫生观念方面,我们还着重向学生讲述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资源的代际平等、人际平等。为此,要充分认识到:1)人类昨天和今天的发展不应降低后代人的生存质量。2)社会可持续发展使医学科学技术有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3)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疾病谱的改变。4)医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高素质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5)个体保持健康,是自身、家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可持续的、平等的、均衡的发展既是社会目标,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目标,社会医学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强调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关系,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铸造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体魄又有助于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维持和巩固,所以说两者有相互促进作用。
  国内外有关的社会医学研究表明,影响健康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四大类: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对于不同的健康问题,各类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行为生活方式约占各类健康影响因素的1/3,目前随着年代的发展,该比例已上升为50%以上。   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到遗传、心理、自然与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各国学者、专家提出多种改变行为的理论,以期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促进人类健康。我们主要讲解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对于人群行为转变的原理和意义。例如,吸烟作为个体的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已存在多年,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行为,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这是使吸烟者戒烟的基础。具备了知识,吸烟者才会进一步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这标志着吸烟者已有动力去采取行动。在知识学习、信念形成和态度转变的情况下,吸烟者才有可能最终放弃吸烟。但是,要使知识转化为行为改变,仍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知识到行为的顺利转化,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为改变的失败。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之间只存在着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三者间的必然性。在促使人们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变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影响,促进形成有利环境,进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三)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现代工业给人类生活、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广泛存在。
  2.生活方式的改变
  主要来自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的饮食睡眠习惯、缺乏运动等等。
  3.大量合成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生活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及方便生活,人们在吃、穿、住、用诸方面都会与大量的化学物质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中相当一部分无疑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4.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张、刺激及工作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5.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增加。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给城市的生活设施增加了负担,且计划生育工作也有很大难度。
  因此,我们在讲社会医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学等课程时,特别阐述在疾病的防制上,既要防范生物、化学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也要正视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带来的不利影响,用多因多果论分析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把经济发展与健康促进协调起来。
  
 (四)营造相互协作的氛围
  做好预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取得最好的成效。预防医学工作者还必须在大卫生观念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依靠全社会的团结协作来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特别是在毕业前的专题实习中,从实习小组的建立、分工、实验、调查、数据处理、资料查阅等各个方面,都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和培养团结、合作、团队精神。很多学员将这种精神带到了以后的工作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五)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
在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流行病学课间实习中,采用了模拟现场教学方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疾病爆发的原始材料,编制成一个模拟疾病爆发的现场,让学生在实习中就像亲临现场一样去进行调查和处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已实行了十多年,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种培训实用性强,在去年非典流行期间,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才干就是一个明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部分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2]。该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又利用了教科书以外的多样化知识资源。
 我们还改进了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或上网搜索了解预防医学的热门或敏感话题,书写报告、体会、感想、见解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注重预防医学的时效性,因为某些传染病常在一定地区和时间突然暴发,这就要求预防医学工作者能及时到位,掌握信息,当机立断,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把时效性体现在具体的预防工作中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近两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4.4%。就业率的稳步升高,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所认可。
  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面前,广大卫生防疫战线的工作者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其中就有众多广东药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州,在一次重要会议中接见抗击非典的各方领导及专家共100多人,其中有近1/5是广东药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200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一等功人员中有13名是广东药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完善预防医学专业的建设,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宗耀.从SARS看预防医学的特点及预防工作者的道德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5):4-5.
  [2]邹宇华,周舒冬,齐平,等.在“卫生管理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案例教学.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3;19(增刊)16-17.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