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配合应用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343 日期:2025-05-28 来源:论文网
作者:周爱梅 徐明芳 谢小花 陈玲玲

【摘要】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肠瘘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配合。方法 总结对30例肠瘘患者,给予控制感染,联合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并予以有效的护理。结果 30例肠瘘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引流,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营养支持,及精心的护理,25例患者痊愈出院,4例死于感染和脏器衰竭,1例放弃治疗。结论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仔细的观察,加强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尤其是有效的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是护理的关键。
【关键词】 肠瘘 营养支持 护理
  肠瘘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之间或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通道,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易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营养不良、感染、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且病程长,死亡率高,国外报道病死率3.3%[1]。我院外科病房在对肠瘘患者治疗过程中对30例肠瘘患者采取充分引流,抗感染,联合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4.3月—2009.10月收治的30例肠瘘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瘘13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9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口瘘8例。
  1.2 方法
  1.2.1 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至少每天测血清电解质1次,以指导临床补液。同时加强局部引流,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1.2.2 营养支持 在内环境及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3-5d)即应用全肠胃外营养支持(TPN),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生长抑素1-2W;待每天引流量小于100ml时,停用生长抑素,改用生长激素,连续用10d左右,并根据患者肠道情况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本组治疗最长148天,最短60天。
  1.2.3 TPN的配制及输入[2]TPN供给热量25Kcal/(Kg·d),氮量0.2g/(Kg·d),糖脂比例6:4至5:5,糖尿病患者适当提高脂肪功能比例。TPN液配制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层流超净工作台进行;在室温下24h内匀速输完。输注途径:视病情、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理条件等而定。当短期(&<2周)、部分补充营养或中心静脉置管和护理有困难时,经周围静脉输注;当长期、全量补充时选择中心静脉途径。本组5例经周围静脉输注,其余均经中心静脉输注。
  1.2.4 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 肠瘘病程长,机体丢失的营养较多,应采用“能全力”行肠内营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规留置空肠造瘘营养管。本组无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均采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试用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少量经营养管缓慢滴入,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用0.75%能全力500ml缓慢滴注。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如无,逐渐增加剂量、浓度、速度;如有,则减慢速度或暂停使用。
  2 结果
  见表1 2004.3月—2009.10月30例肠瘘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3 讨论
  从表1可见,30例肠瘘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引流,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营养支持,及精心的护理,25例患者痊愈出院,4例死于感染和脏器衰竭,1例放弃治疗。
  3.1 肠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肠瘘患者由于消化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合并感染,使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建立良好的营养通道甚为重要。可以通过消化道或以外的途径与方式为病人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热量、蛋白质缺乏所致的营养不良,同时起到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的目的。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提高了肠瘘的自然愈合率,促进病人的康复。    3.2 肠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 本组患者均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
  3.2.1 肠外营养(PN) 肠瘘发生早期,肠外营养是主要的供应途径,其优点:水、电解质及营养均从静脉输入,使胃肠液的分泌量减少。水、电解质不平衡现象得到纠正;减少瘘口溢出的肠液量,减少了胃肠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3.2.2 肠内营养(EN) 可以促进肠蠕动,更符合生理情况,更有利于维护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避免细菌移位,改善营养状态。
  3.2.3 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 在瘘的早期,特别是位置高、流量大时,应以TPN治疗为主,当感染控制、瘘口局限、流量减少时,逐步过渡到EN[3]。本组患者病情稳定,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开始用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EN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同时减少PN直至全部转向EN。肠内营养的输注途径用得最多的是鼻肠管或鼻胃管和空肠造瘘管2种途径。
  3.3 肠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配合 肠瘘的护理较繁琐、复杂,且有较强的专科护理特点,是一个综合护理,护理质量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3.3.1 心理护理 肠瘘患者通常对营养支持治疗没有心理准备而精神紧张、恐惧、悲观失望、失去信心,有的不愿继续治疗,甚至自行拔管。护士要了解、关心、体贴患者,详细说明治疗的必要性,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适应角色,客观的面对现实,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护理。
  3.3.2 营养支持的护理[4]  
  3.3.2.1 肠外营养的护理 按无菌技术操作在层流装置中配制溶液。混合液体时应按一定的程序即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均先加入含有葡萄糖的溶液中,磷酸盐先加入氨基酸溶液中。脂溶性维生素溶解水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中,然后将含有附加成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经3个输入口同时注入3L营养袋内不间断的一次混合完毕,配制好的溶液保存在室温15~20℃。应用TPN时,周围静脉输液常受输入液浓度、酸碱度及渗透压的影响,易发生静脉炎,应加强观察。应用中心静脉输注TPN液,可持续输入或者循环输入,按时按量均匀完成输液量,防止过快或者过慢。及时调节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等情况。穿刺后每日更换敷料一次,敷料松动或潮湿随时更换。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接头脱开造成导管内回血凝固,发生堵塞。本组5例经周围静脉输注,有3例出现静脉炎,给予硫酸镁湿敷后好转。其余均经中心静脉输注,未发生导管堵塞,脱落。
  3.3.2.2 肠内营养的护理 本组病例通过鼻肠管由喂食泵持续泵入营养制剂,其浓度从低到高,根据营养制剂的品种和量调节喂食泵的滴速,最初为40滴/min,逐渐加大到120滴/min,因人而宜。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腹痛、腹泻以及恶心、呕吐时,可减慢喂食泵的泵入速度,使机体逐渐适应。冬天注意营养液的温化,以减少不良反应。本组均采用螺旋型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5]。保持营养管体外部分的清洁和鼻翼、耳垂处的妥善固定,每日测量营养管体外部分的长度,观察营养管有无脱出,防止牵拉脱位。由于“能全力”营养成分高、粘稠,容易造成物质沉积而阻塞管腔。在输注过程中,需每4h用生理盐水10-20ml冲管1次以保持畅通,每次输注前后以生理盐水20ml冲鼻肠管后封管,防止营养液残液阻塞管腔。
  3.3.3 腹腔双套管的护理 腹腔感染的控制及治疗是治疗肠瘘的首要条件。控制感染,主要在于建立通畅的引流,本组采用双套管负压冲洗避免了漏出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刺激,利于炎症的消退,防止瘘口的扩大。
  协助医生留置腹腔双套管,末端自切口置于皮下,另一端接吸引器冲洗。保持冲洗压力在0.02-0.04mKa之间,并及时给予调整,如有引流物堵塞套管,可适当加大压力冲洗,但切忌压力过大或过小。冲洗速度以60-80滴/min为宜,可根据引出液量及粘稠度、性质来调整冲洗速度。开始行持续冲洗,瘘口逐渐缩小后,可改间断冲洗并延长间歇时间。
  认真观察并记录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处理,及时倾倒引流液,避免逆行感染,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冲洗液与引流液之间的平衡。注意引流管固定在位,防止引流管滑入腹腔或脱出,保持有效引流,做到定时挤压引流管。双套管一般放置15-20天左右,至冲洗液澄清后,夹管停止冲洗,观察三天后即可拔除双套管。
  3.3.4 肠瘘患者的综合护理 肠瘘的护理较繁琐、复杂,且有较强的专科护理特点,是一个综合护理,是外科护理中的新课题。护理质量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重视基础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采取各项措施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在对症护理中,营养支持和腹腔冲洗尤为重要。只有合理冲洗,补充营养,才能除腐生新。在护理中要满足患者机体、心理和家庭社会的需要,使患者身心得到全面康复。
  4 小结
  近年来,应用PN加药物治疗已成为肠瘘治疗的主要方法。PN能将营养物质从静脉补给,阻止营养不良的发生,促进肠瘘自愈。EN支持可提供更有效的营养支持,促进胃肠黏膜生长,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同时减少PN的并发症发生。肠瘘的护理较繁琐、复杂,且有较强的专科护理特点,是一个综合护理,护理质量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詹健,谢少华,于冬芳,等.急性创伤性肠瘘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3):10.
[2]耿汇涓,李泽信,朱绍辉,等.肠瘘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38.
[3]李超, 徐万里,周卫华,等.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42例临床分析[J].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71-73.
[4]仲蓓,陆莲芳,王东升,等.肠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3):170.
[5]刘维,陈萌,秦云霞,等.肠内营养管在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