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学统计显示,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均明显上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主因。
随着现代化双源CT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其时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同时显著提高在心脏血管成像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本人主要从事CT工作,随着对双源CT的认识不断深化、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将本人工作中关于冠脉检查的体会浅谈如下: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本科室行双源CT冠脉成像病人的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67人,女性116人,男女之比约1.5:1。年龄在20岁至84岁之间,以40岁到60岁多见,平均年龄52岁。
2 检查前准备
常规做碘造影剂过敏实验。连接心电门控,由于检查全过程应保证病人的窦性心率都控制在60-100之间,所以要常规观察有无心率不齐或其它心率失常。病人若无严重的心率不齐,一般不需要应用β受体阻滞剂。由于扫描速度快,检查前必须严格训练病人要配合呼吸指令,以减少呼吸引起的伪影或图像错层的出现,保证最终形成的影像质量满足诊断的需要。
3 扫描技术
⑴ 使用SIEMENS公司研制开发的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检查设备。准备浓度为370的碘帕醇注射液,总量80毫升,根据病人的实际公斤体重做适当调整,一般每公斤体重1ml,流速4-5ml经肘前静脉高压团注。
⑵ 选择冠脉成像方案,设定最优化的扫描参数。
本院双源CT冠脉成像显示矩阵为1024×1024,探测器覆盖64×0.6mm,机架旋转速度为0.33S,管电流380,管电压120,采用心脏血管平滑算法。 转贴于
⑶ 在TOP像上选定容积扫描范围,扫描野为气管隆突下至膈肌下1cm。添加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程序,触发层面定于升主动脉的根部,触发阈值设定为120HU,当升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达到触发阈值时程序即开始扫描,一次屏气曝光同时得出心室舒张、收缩两期时相的影像数据,扫描时间仅8-9秒,冠脉显影良好,密度分辨率显著提高。还可根据需要做不同时相、不同算法的重建图像(如支架算法、心肌软组织算法等)。
4 图像后处理
双源CT最具特色的是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其钙化分析功能是对各条冠脉的钙化程度逐一进行探测评估,得出总的钙化积分,是冠脉钙化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3D功能区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的起源、走行、功能及变异程度,把感兴趣区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组、多方位重组或薄层重组。可对冠状动脉三大分支逐一进行详细精确的测量分析和评估,对细微的软斑块、硬斑块、狭窄程度及变异程度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
5 讨论
由于心脏搏动、呼吸运动等因素决定了在冠脉成像检查中要求病人配合呼吸是检查成功的关键,在本院行冠脉成像检查的病人都进行了严格的呼吸训练,除少数病人由于心率不齐口服β受体阻滞剂稳定心率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检查安返病房或门诊处理。
6 前景
循环系统血管病变、瓣膜病变的病例并不少见,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检查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双源CT尖端的软件和功能正好满足循环系统成像的技术需求。除此之外,它在颅脑血管、胸部血管、腹部、下肢血管等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今后工作中要不断钻研新项目、利用新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双源CT全面、高效的诊断优势。
双源CT在冠脉检查中的应用浅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