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乙肝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 、血浆蛋白C(PC)及血浆蛋白S(PS)的活性,了解慢性乙肝发展过程中抗凝系统的病理变化。方法 用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13例乙肝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及血浆蛋白S(PS)的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与血浆蛋白C及血浆蛋白S成正相关,并随着肝脏损伤程度加重下降程度越明显。
【关键词】乙肝 抗凝血酶Ⅲ(ATⅢ) ATⅢ、血浆蛋白C(PC) 血浆蛋白S(PS)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3例乙肝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住院患者,男性66例,女性52例,年龄22岁~71岁,其中慢性乙肝44例,肝硬化36例,重症肝病33例。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清晨空腹抽取1.8ml静脉血,加入含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2ml的真空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5次,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仪2小时内完成测定。试剂、质控品均为STAGO公司原装产品,操作严格按照SOP文件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P&<0.05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型患者血浆ATⅢ、PC活性、PS活性比较
随着疾病的发展,ATⅢ、PC活性及PS活性逐渐降低,重症肝病患者三项指标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又显著低于慢性乙肝患者,结果见表1。
2.2 乙型患者血浆PT、APTT比较
乙肝患者血浆PT、APTT随病情恶化逐渐升高,重症肝病患者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及慢性乙肝患者,结果见表2。
表1 乙肝患者ATⅢ、PC活性及PS活性的比较(x-±s)
*与慢性乙肝比较,P&<0.05;▲与肝硬化比较,P&<0.05
表2 乙肝患者PT、APTT结果比较(x-±s)
分组 n PT(s) APTT(s)
慢性乙肝 44 16.56±4.60 31.30±6.31
肝硬化 36 23.36±5.58* 38.91±8.10*
重症肝病 33 0.01±2.41▲ 43.87±6.09▲
*与慢性乙肝比较,P&<0.05;▲与肝硬化比较,P&<0.05
2.3 乙肝患者血浆ATⅢ、PC活性、PS活性与PT、APTT相关性比较。
乙肝患者血浆ATⅢ、PC活性、PS活性与PT、APTT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重症肝病相关性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三者均为负相关,结果见表3。
表3 血浆ATⅢ、PC活性、PS活性与PT、APTT的相关系数(r)
经过相关性比较,血浆ATⅢ、PC活性、PS活性与PT、APTT呈负相关
3 讨论
PT实验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实验,当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Ⅹ减低正常人40%时,PT即可延长,提示肝细胞受损严重。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实验,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FⅧ与FⅨ、FⅪ、FⅫ的水平,可检出低于正常水平15%-30%凝血因子的异常[2]。在肝细胞内合成依赖维生素K的介导的凝血因子分别是FⅡ、FⅦ、FⅨ、FⅩ[2],因此肝脏受损后PT、APTT指标亦会改变。
血液凝固系统受到若干因素的调节,包括对凝血各阶段的限制和对纤维蛋白的降解,即为抗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抗凝机制包括细胞和体液两方面,而细胞的抗凝作用远不如体液抗凝蛋白的作用强。抗凝系统以蛋白C系统和肝素-抗凝血酶途经为主。蛋白C系统除了蛋白C以外还包括蛋白S,二者均为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PC是一种的血浆丝氨酸蛋白酶原, 主要在肝脏中合成,PC活化为APC后才能发挥抗凝作用,凝血酶是PC唯一的生理活化剂 。PS由肝细胞合成,是活化PC的重要辅因子。因为PC、PS 都是在肝脏中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因此肝功能受损时,PC、PS的含量和活性也会随之降低,故可以将血浆PC、PS含量和/或活性降低的程度作为肝功能受损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3]。
血浆中存在一组结构上相对应而功能上不同的蛋白抑制物,如抗凝血酶AT、肝素辅因子Ⅱ等,统称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其中AT是绝大多数蛋白酶的抑制物,它在调节体内止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约70%由肝脏合成,其主要功能是灭活凝血酶和因子Xa,有生理意义的AT包括ATI、ATⅢ、ATⅥ三种亚型。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只有ATⅢ才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Ⅲ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案。在肝细胞受损时ATⅢ合成减少,加之消耗增加,ATⅢ显著降低,其变化不仅反映病情程度,且有助于判断预后。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时ATⅢ比PT更灵敏。ATⅢ降低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测定ATⅢ水平可对慢重肝肝功能衰竭及预后做出早期诊断[4]。
通过实验发现,慢性乙肝患者的凝血和抗凝指标变化都随着肝脏损伤程度加重而更加显著,由于肝功能不全,造成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时间延长。随着肝脏功能恶化,抗凝系统受到更大影响,AT-III下降可能是由于合成减少并且在与凝血酶形成时不断被消耗有关,PC活性的明显降低则可能与其消耗增加、肝脏合成受阻及血管渗出等有关,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的功能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降低,但抗凝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且降低程度更加明显,使得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的减低程度小于抗凝系统的减低程度[5]。
综上所述,在慢性乙肝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凝血功能指标与抗凝系统指标联合检测,能够较全面地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对机体出血与凝血之间的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23(6): 421-431.
[2]许文荣,王建中.1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3.
[3]黄彬,陈茶,钟武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浆蛋白C与蛋白S活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广东医学,2002,23(9): 924- 925.
[4]俞海英,武军,冯艳红. 抗凝血酶Ⅲ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 (4): 293-294
[5]张冬磊,杨宁,郝建宇.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凝血和抗凝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 (6):459-461.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抗凝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