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它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对此类病人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恢复。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病人 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而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及早识别出血征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迅速正确的抢救治疗和细致的临床护理,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环节。
1 基本护理措施
1.1休息与体位
将病人安置在光线充足、空气新鲜、安静、整齐清洁的病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避免再出血。大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窒息或误吸;必要时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1.2治疗护理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输液开始宜快根据先盐后糖,先晶后胶的输液顺序,尽快补充血容量。对于失血量大或持续出血的病人,应尽早输入足量全血,维持有效循环,使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严密观察输液反应,避免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 急性肺水肿。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来调节滴数和量。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认真交班。
1.3病情观察护理
1.3.1出血程度的估计 出血慢而出血量<400ml,可不出现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出血量>500ml且速度快时,可出现头昏、出汗、晕厥、口渴、恶心、心悸、烦躁、脉快、血压下降等表现;出血量>1000ml或全血量的20%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神志恍惚、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心率>120次/分、收缩压<80mmHg,致不可逆性休克和急性肾衰,应严密观察。
1.3.2观察呕血、黑便的量及性状、次数 出血量50~100ml可引起黑便;出血250~300ml可出现呕血。呕血多呈咖啡色,黑便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若出血量大,粪便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转贴于
1.3.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大出血时密切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态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测每小时尿量,保持尿量>30ml/h;密观皮肤黏膜、口唇、指甲是否苍白或发绀,意识是否清楚及静脉充盈情况;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等,以了解贫血程度、出血是否停止;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
1.4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的半流质、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细嚼慢咽,防再次出血。
1.5心理护理
说明安静休息有利于止血,关心、安慰病人。抢救工作迅速而不忙乱,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大出血时陪伴病人,使其有安全感。呕血或解黑便后及时清除血迹、污物,以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解释各项检查、治疗措施,听取并解答病人家属的提问,以减轻他们的疑虑。
2 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护理知识,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规律,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合理饮食是避免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身心休息,戒烟戒酒,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病人及家属应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或呕血、黑便时,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活动。呕吐时取侧卧位以免误吸,立即送医院治疗。慢性病患者定期门诊随访。
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基本护理措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