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生四维个性品质与培养路径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680 日期:2025-05-21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目的 以心理个性的视角,探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个性品质的特有维度和内涵,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体系,为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 应用专业心理测验量表,比对多年测验数据结果,开展综合研究,确立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个性的特有维度,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结果 利他性、坚韧性、严谨性、开放性,是中医药大学生特有的个性维度。结论 中医药院院校要突出做好医德、职业道德教育,确立多元、个性化人才培养观、质量观,发挥心理教育独特优势,建立功能化实践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药 人才 培养
  1、问题提出
  不同的学科、专业和职业,对其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与从业者的能力素质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存有一定的差异性。相较于其他学科和专业而言,中医药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医学、哲学、人文、心理和社会学等于一体,具有鲜明本土化特点的医学体系,其重视整体、和谐、动态、平衡,强调健康的生态目标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尊重生命、尊重和保护人的人本属性,超乎于其他学科和其他医学。同时,中医药又是治病救人的职业,讲求因人施治,辩证施用,强调医患间、人与人间,天人之间、五行场能之间的互动、衡动,是一门互动性极强的医学。中医药特有的专业属性及其固有的职业操守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客观地要求中医药大学生、未来的从业者,除要掌握宽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发展具备必要的心理品质。21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在个别维度上要强于其他专业。开展中医药大学生个性心理维度研究,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化和拓展中医药人才观、质量观,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
  2、中医药大学生四维个性品质的内涵阐释
  结合我们对中医药人才观、质量观和人才素质结构的综合研究,以及多年运用国内知名人格心理学家王登峰编制的《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间测验数据对比分析的结果,认为中医药院校在突出特色,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大学生四个维度个性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1 利他性
  即尊重他人,善待生命,谦逊诚实的个性品质。“医乃仁术”,中医药是夺天地造化的大学问,关系人的生命,主张“天覆地载,万物悉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生命价值观,强调医者,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即所谓“非仁爱之士不可托”。医德是中医教育之首。要强调教育引导中医药大学生、从业人员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服务民众身心健康的济世之志和仁爱之心,时刻保持对医学神圣使命和社会价值的清醒认识,对民众疾苦有着“见彼苦恼,若已有之”,一视同仁的同情心和悲悯之心,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树立一种“誓愿”,即献
身医学,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肩负起拯救之责,使“仁爱”成为大学生和从业者的修身立命之本。
  2.2 坚韧性
  即做事目标明确,坚定执着,踏实努力的个性品质。“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成大医者,须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全面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质。未来的中医药工作者想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集中“淘宝”、“挖金”,获取治病救人的真功夫、真本领,不具备踏实、可靠、刻苦、细致的心理品质,没有一番精勤不倦的恒心,是无法获取“真经”的。古代医家反复申明“勤”字,讲求“锐意学之”、“殷勤学之”、“医者废学则误人”,以及今天医学界倡导的医生应是“终身的学习者”,倡导的均是医者,必须有勤奋学习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3 严谨性
  即做事认真严谨,遵守规矩,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个性品质。医生从事的是关乎人生命的神圣职业,经不起半点的马虎和丝毫的麻痹大意。《内经》将医分为上工、中工、粗工三等,所批评的“粗工”不仅指的是技术水平低下的医生,更指的是作风草率、不负责任之人。古今许多医学大家反复强调医者工作态度和作风的重要性,极力反对马虎潦草、草菅人命行为。此外,中医讲求辩证论治和整体观,注重通过反复寻求疾病病史、症状、体征间的本质联系,对疾病本来面目做出正确的诊断,是其严谨性的生动体现。
  2.4 开放性
  即不拘泥于常规,兼容新知,富于创新,获取活力的个性品质。中医药学自古就是一门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学科。它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汲取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等诸多学科的营养和精华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医药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认同与认可,逐步走向世界,实现全面振兴的今天,拓宽视野,培养中医药人才开放的眼光、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胸怀,借鉴运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发展中医药学,使之既能保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的气息,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转贴于   3、对四维个性品质培养路径的思考
  3.1 突出做好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中医药院校应将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德育教育之首,注重突出中医教育规律,挖掘中医药专业特有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拓展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手段,将之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中,渗透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要紧密联系医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确定不同时期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重点,通过开设医学伦理、职业生涯辅导等课程,观看录像、个案讨论、榜样示范、情景模拟、参观、调研等方式,激发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入学时始至毕业时止,在时间、空间上首尾相连,目标递进,有序衔接,贯穿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始终,使之身体力行、内省慎独、持之以恒地掌握必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树立正确的医德思想、医德观念和行为理念,恪守职业操守,养成良好的医德风范。
  3.2 确立多元、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间竞争加剧,加之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中医药院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各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方向、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如有的确立了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的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众多模式中,“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是被公认的共有维度。但对“重个性”关注的高校却不是很多。“重个性”是因材施教基本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建立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应依据学生气质、性格、思维等个性品质的不同,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医学生实施差异化、目标化培养,如对内向,沉静、坚韧、细致的学生可向“文献人才”方向培养;对才思敏捷、开放性、概括性强的学生可向“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对“见事明、好颜、疾心”,利他性强的学生可向“临床人才”方向培养;对沉静多思、缜密、细致的学生可向“实验人才”方向培养;对能静能动、善于公务、广交乐群的学生可向“管理人才”方向培养等等,使之个性得到张扬,在事业或学术上有所造诣,实现成长成才,这值得深思。
  3.3 构建专业、标准、特色化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蕴藏丰富本土心理学思想,具有系统情志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古老学科。中医药院校心理教育优势得天独厚。但现有情况下,发挥高校心理教育的特有优势,关键在于要打破“心理万能”、“治病救人”医疗模式,强化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理念,实现心理教育管理运行科学化,教育方式整合化,队伍建设职业化,咨询辅导专业化,走标准化发展之路,摆脱心理教育“乱为”、“低效”现状,实现心理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中医药院校应突出发扬中医“未病先防”理念,探索心理教育与中医教育、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径,探索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又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心理教育模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从而使之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3.4 建立开放、重实践、重体验的实践育人体系
  中医药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实践性是中医药固有的属性。而“体验又是最好的老师”,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创造,是中医教育的最好方式。中医药院校应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在校教育与课间见习、临床实习间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地接触服务对象、熟悉工作环境,尽早地参与科研项目、深入专业领域,在接触基层、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操作技能,将医德理论印证于现实生活并转化为自我医德行为。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辩论、演讲,“三下乡”、社会医疗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性强的教育活动,使医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参与中,理性认识和感受医学生的神圣使命,自发地对生命、道德和信仰产生尊崇与敬畏之心,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有全新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塑造高尚的医德,丰富学识、锻炼技能,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9):17-18.
[2]贺晓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7-29.
[3]王新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2005,24(5):1-3.
[4]王玉珠.谈青年中医临床思维品质的培养[J].甘肃科技,1998,(5):34-3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