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是腹部急性疾病的总称,主要涉及消化、泌尿、胆道、妇科等系统疾病,在临床急诊工作中最常见,如果不及时作出明确诊断,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B超检查具有简便、快速、无痛、无创、可重复性、诊断率高等优点,是目前作为急腹症最普遍采用的首选检查方法。现将我院2009~2010年对155例因急腹症就诊行B超检查的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155例中,男59例,女96例,年龄11~83岁,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小时-5天。 (2)使用仪器及方法: 采用迈瑞DP-9900plu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迈瑞M5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MHZ,麦迪逊X6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检查时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取仰卧位及左、右侧卧位等,进行多切面反复扫查。
2 结果
本组155例中,检出泌尿系结石共53例,妇科急症36例,胆系疾病35例,闭合性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14例,急性胰腺炎11例,肠梗阻6例。其超声诊断与临床或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0.96%(141/155),结果见表1。
表1:155 例急腹症患者超声诊断与临床或术后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急腹症在临床上较常见,起病急,发展快,病因复杂,如不能及时作出明确诊断,会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而超声诊断在急腹症中起到很大作用,且操作简便,可反复观察,无痛苦,能及时给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1)泌尿系结石:临床上最为常见,本组全部检出,诊断符合率几乎100%,其临床典型症状为肾绞痛并尿中检出红细胞,B超检查可显示直接征象如肾集合系查出一个或多个特殊结石影(强回声团)、结石大小、结石部位及数目或间接征象如肾盂及输尿管各段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患者肾结构改变或肾积水情况。
(2) 胆系疾病: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胆囊炎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超声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壁厚呈双边,胆道内见强回声团,大部分有明显声影。结石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梗阻引起的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均能清晰显示。胆道蛔虫症时,超声可显示胆道内见两条平行光带。
(3) 腹腔闭合性实质性脏器损伤:
脾破裂:分为:①:被膜下破裂;②脾中央破裂;③脾真性破裂;超声检查所见:包膜下可见半月形或似梭形无回声区,内见细小点状回声。包膜连续性中断,脾内出现局部不规则无回声区,严重的破裂脾脏失去正常轮廓。脾周及腹腔内可见积液。
肝破裂分为:①包膜下血肿;②肝中央破裂;③真性破裂:超声检查所见:肝包膜下出现梭状无回声区,实质内出现不规则性回声减弱,肝包膜回声连续中断,局部血肿呈无回声并向肝实质内延伸,出现不规则断裂带,肝周围腹膜间隙及腹腔内见液暗区。 肾破裂:肾包膜连续性中断,局部肾实质内可有血肿引起的低回声,肾周围有范围大小不等不规则无回声区。
对肝、脾、肾损伤急诊患者,如果超声征象不明显或外伤史不详,应该嘱患者动态观察B超,以防延迟性破裂和隐匿性破裂漏诊。
(4) 妇科急腹症:
宫外孕破裂并大出血:常以腹痛、休克来急诊,B超能显示盆腔、腹腔内大量积液,宫旁及附件一侧见不均质包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结合有停进经史、HCG检查阳性等,可很快作出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治疗依据。
卵巢肿瘤蒂扭转:声像图可见附件区有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无回声,内透声欠佳,见点状光点移动。肿块壁较厚,部分呈双边,有明显包膜,其边界清晰,位置一般比较高,病情严重或时间长时,腹腔有少量积液。
急性盆腔炎:超声表现为:子宫正常或略增大,轮廓欠清较模糊,脓肿未形成时,附件一侧或双侧明显增厚,回声减弱,脓肿形成后,包块多不规则,呈多角形包绕子宫附件,表现为密度不均的云雾状低回声区,包膜厚,毛糙,可伴有子宫直肠陷窝液性暗区。
黄体破裂:在妇科急腹症中较为常见,超声表现为:子宫旁无明显包块或见边界不清的囊实性包块,有血块时内部呈团块状高回声,无包膜,边界欠清,一般均可见腹腔及盆腔积液。
(5)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声像图表现为胰腺轻度或中度弥漫性肿大,回声稍减弱呈低回声,但部分胰腺可有正常声像图表现,因此,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例如胰淀粉酶检查等。
(6)肠梗阻:声像图见梗阻部位近端肠管扩张明显,内有大量肠液充盈。
总之,对于急腹症的超声检查,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①重视患者的病史,根据病史可迅速地判断出病灶的大致部位,例如本组有2例轻型胰腺炎,其声像图没有明显改变,仅见胰腺内有少许散在粗点状低回声分布,如果不结合其血清中胰淀粉酶检查就很难作出诊断。②超声工作者的临床经验,除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临床知识。③医师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责任心,有些疾病不是一个部位的病变而是多系统、多脏器的损伤,工作需认真仔细、全面反复扫查,忙而不乱,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们卫生出版社;1994.9.
[2]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
[3]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