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483 日期:2025-05-19 来源:论文网
作者:吴金燕 付玉秀 高洁芳

【摘要】目的 探讨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全员参与型管理模式,将科内护理人员按老、中、青搭配分成4个质控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跟踪反馈,每季度轮换1次,每月科内开护士会总结。结果 实施前后对比,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均显著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实行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团体意识,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全员参与 分组管理 定期轮换 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维护自身就医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意识也随之提高。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是摆在医院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科自2010年1月开始在科内实施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模式进行科内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科护理人员13人(包括护士长),其中主管护师7人,护师4人,护士2人,均参与管理。
  1.2方法 根据科内护士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职称等按老、中、青搭配分成4个质控小组,每组设1名组长,组员2名。1组分管病区管理、分级基础护理,2组分管消毒隔离,3组分管护理文件书写,4组分管急救物品管理。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检查2次并跟踪反馈,每季度轮换1次。护士长首先开护士会组织学习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讲解各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实施工作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做到护士人人掌握质量标准的内容及要求,有利于参与管理。然后护士长逐一带领各检查组成员进行1-2次质控检查,使护士逐渐掌握质量标准、检查要点和管理方法。要求各检查小组将检查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将共性的、重点的问题记录在科室自设的质控本上,检查结果记录对事不对人,护士会上由护士长提出,共同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 结果
  综合2009年及2010年全年质控检查结果对比,实施后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有提高。    3 讨论
  3.1许多护理管理者通过适当授权来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间,增加下属自我实现、自我控制的机会,从而增加护理管理的一次性、科学性与规范性[1]。实行全员参与科室质量控制扩大了工作权限,提高了护士的管理能力。
  3.2保证护理质量的主体是护士,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在于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要把科室护理工作搞好,必须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科室的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管理者的引导和良好的管理机制,在良性循环下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激发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完成[2]。
  3.3可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培养她们的护理管理能力,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她们从被检查者到检查者角色的转变,使她们能够自觉地将质量标准贯穿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3.4通过实施全员参与并分组定期轮换的管理模式,每个护理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她们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和改进意识显著提高,使科室的环节质控落到了实处。同时改变了以往护士长一管到底的传统管理模式,把护士长从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利于护士长宏观针对重点管理科室,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3.5实行全员参与、分组管理的模式,克服了护士长在质量督察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发现护士长不能发现的问题。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同时监管护理管理工作,更容易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盲点、隐患和不足。
参 考 文 献
[1]沈春玲,沈冬玲,佟香艳.TBAC授权控制模型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5):20-21.
[2]张华,朱卉敏.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及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2):541-54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