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本次总结临床病例80例,全部符合现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53~79岁;病程8 a~23a,平均17a。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2~78岁;病程7 a~23a,平均16.5a。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相同的清创法和控制血糖的基础治疗。
2.1对照组:单纯予以药物治疗:丹参、蝮蛇抗栓酶,2周为1疗程,同时配合抗生素积极治疗。
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刺血灸法,1d1次,2周为1疗程。
2.2.1用三棱针点刺灵台穴出血,或其周围找压痛点或皮下结节或肤色变异点出血。
2.2.2涌泉加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穴)、糖尿病三针法(胰俞、胰腺、然谷穴)、足三里穴,针尖刺向足部。
2.2.3神灯烤气海、关元穴。
2.2.4病变中点一针加灸,其周围行围针刺或葵花刺,灸后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在患处,干性坏疽用梅花针行刺血拔罐,湿性坏疽最好拔罐)。
2.2.5睡前泡脚后在气端穴放血致不出血为止,并灸患足。
3疗效分析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溃疡创面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体征较治疗前好转,溃疡创面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溃疡创面无缩小甚至扩大,结果见下表1。 转贴于
注:与对照组比较,经x2检验,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本病属于消渴并发症的一种,其产生机理是阴虚日久,久病入络或阴虚阳长,致阴阳两虚,聚湿成痰,湿热蕴结,或寒凝血瘀,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脉络瘀阻,发为疮疽,故治疗上应辩证施治,适时采取清热解毒、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治法,急则知其表,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灵枢.痈疽》“(痈疽)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灸法有活血清热、消瘀散结、引热外泄、引邪外出、扶正补虚、温阳济阴的作用[3]。《灵枢.小针解篇》“菀陈则除之”即刺血拔罐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瘀生新,使局部瘀浊之血排出,以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三棱针点刺灵台穴出血,然后再根据病灶所在位置而取用其他穴,如本章糖尿病足配三阴交穴(人皇穴)[4];涌泉穴加下三皇为董氏奇穴治疗糖尿病特效穴,且在足部反射图中同样为治疗糖尿病按摩穴区,采用循经竖排刺法,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围针刺法直达病所,可提高局部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患足灸法采用钟氏临证习用腕部灸法,疗效甚佳;气海、关元、足三里既可升脾又能降胃,从而生发元气,滋养百脉,融升降补泻于一法[5]。观察比较两组笔者采用了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开西医的单靶点,刺血灸法配合药物法治疗糖尿病足较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效果好,且可以迅速控制感染,减少抗生素的用量,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彭娟.糖尿病足坏疽中医外治概述[J]. 中医外治杂志,2008,3:56-57
[2]卢晔华等.糖尿病坏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民间疗法,2009,11 :37
[3]常小荣等.灸法补泻之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9,4:4
[4]钟岳琦.温灸补泻与简易取穴[M].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200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