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彦飞 董果雄 张社华
【摘要】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治疗A、B组,对照A、B组,假手术A、B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并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假手术组手术暴露颈动脉而不损伤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连续灌胃。分别于术后7、28 d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变血管VEGF、VCAM1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动脉内膜光滑,无粥样硬化病变及VCAM1表达。对照组术后7 d动脉内膜层出现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VEGF、VCAM1表达明显增加,28 d时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有粥样斑块形成。治疗组动脉内膜增生较轻,28 d时内膜面积低于对照组(t=4.770,P&<0.001),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轻于对照组(H=4.89,P&<0.05),VEGF、V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t=3.280~4.288,P&<0.01、0.05)。结论 atRA可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下调VEGF、VCAM1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 维甲酸;血管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再狭窄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生物活性因子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可促进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的聚集、黏附、迁移,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内膜损伤[1]。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维生素A的天然衍生物,近年来研究显示,它可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影响细胞周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表型转化、迁移、增殖[2~4],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血管再狭窄药物。为此,本实验观察了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殖情况及VEGF、VCAM1表达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其抗血管再狭窄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4月龄,体质量(2.5±0.12)kg,购自青岛市动物实验中心。atRA(重庆华邦制药公司),胆固醇(上海化学制剂公司),兔抗兔VEGF、VCAM1、SABC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Masson三色试剂盒(福州迈新公司), 奥林巴斯BX50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治疗A、B组,对照A、B组,假手术A、B组,每组6只。治疗组和对照组每日进食150 g高脂饲料(含质量分数0.060的猪油、质量分数0.015的胆固醇、质量分数0.925的基础饲料),假手术组每日喂养150 g基础饲料,均自由饮水。治疗组术前3 d开始每天将atRA 6 mg·kg-1溶于1 mL植物油中灌胃至处死,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植物油灌胃。喂养2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治疗组、对照组手术严格无菌操作,经耳缘静脉注射250 g/L的乌拉坦1.0 g/kg麻醉动物,取颈部正中纵形切口,分离右颈总动脉长2.0 cm, 选择无分支段,动脉夹夹闭两端,4.5号针头平行穿刺阻断血管的两端,9 g/L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腔,向夹闭段的颈总动脉内以120 mL/min流量注入空气,共10 min,管腔内重新注入生理盐水,放开动脉夹,压迫止血,观察血流通畅后逐层缝合。假手术组手术至暴露颈动脉,不行损伤内膜操作。术后各组每天肌注青霉素40万单位,连续3 d。分别于术后第7、28天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部位血管等距切分3~5段,40 g/L的中性缓冲甲醛固定,石蜡包埋。
1.3 血管组织形态学测定及病变观察
血管标本横截面连续切片,厚度4 μm。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结构,进行图像分析,测定每张切片上各个血管截面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计算内膜/中膜面积比,取平均值,用以评定血管狭窄程度。镜下观察术后28 d血管组织切片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情况,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对AS的分期(Ⅰ、Ⅱ、Ⅲ期)标准,以最重病变为准,对每例动物病变进行分期,计数每组动物各期病变例数。测量AS病变最厚处内弹力板至腔面垂直距离,作为该例动物的最大斑块厚度。
1.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VCAM1表达
病变血管用SABC三步法进行VEGF、VCAM1免疫组化染色,体积分数0.03的过氧化氢灭酶,微波修复,一抗稀释度均为1∶200,室温孵育1 h,DAB显色,苏木精复染。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表达情况,VEGF在胞膜及胞浆表达,VCAM1表达于胞膜。随机测量每张切片中6个高倍视野的阳性部位平均吸光度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取其平均值,二者乘积乘以100为阳性表达指数。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组织形态和AS病变情况
实验动物无死亡或患病的情况,切口愈合良好。假手术组颈动脉内膜光滑,7和28 d血管结构无明显差别,内皮细胞完整,呈单层紧贴内弹力板,中膜血管SMC环形规则排列。对照组术后7 d时血管内皮再生,尚未完全覆盖管腔,内弹力板多处断裂,有SMC迁移入内膜,内膜层出现泡沫细胞。28 d时镜下可见内膜层有大量SMC增生,排列紊乱,泡沫细胞聚集,有脂质池、脂质核心形成,中膜亦出现泡沫细胞,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并可见粥样硬化偏心性狭窄。治疗组病变与对照组相似,但程度较轻,内膜增厚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28 d时对照组有1例Ⅰ期AS病变,5例Ⅱ期AS病变,治疗组有5例Ⅰ期AS病变,1例Ⅱ期AS病变,治疗组病变轻于对照组(H=4.89,P&<0.05)。对照组斑块厚度(0.21±0.09)mm,治疗组为(0.09±0.04)mm,治疗组斑块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2.87,P&<0.05)。
术后7 d时治疗组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1.004、1.502,P&>0.05);术后28 d时治疗组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比均低于对照组(t=4.770、5.092,P&<0.001)。术后7、28 d时各组间中膜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F=1.723、1.234,P&>0.05)。见表1。
2.2 atRA对血管VEGF、VCAM1表达的影响
假手术组动物术后7、28 d仅血管内皮有微量VEGF表达;对照组术后7 d 在血管新生内皮层和中膜SMC有VEGF表达,部分融合成片,术后28 d时阳性表达指数下降,新生内膜、中膜、外膜均有表达,以新生内膜深面靠近内弹力板处、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为主,可见泡沫细胞表达。治疗组术后7、28 d时VEGF表达部位及规律与对照组相同,但阳性表达指数低于对照组(t=3.280、4.288,P&<0.01)。见表2。
假手术组血管未见VCAM1表达,对照组术后7 d时血管内膜、中膜可见大量棕黄、棕褐色颗粒,呈网格状,部分融合成片,以内膜为主,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表达明显;术后28 d时表达下降,血管各层均可见棕黄色物质,以新生内膜深面、粥样硬化病灶处为主。治疗组血管VCAM1表达部位及规律与对照组一致,但阳性表达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2.818、3.703,P&<0.05)。见表2。
表1 各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结果比较(略)
表2 atRA对血管VEGF、PCNA阳性表达指数影响(略)
VCAM1是与炎症有关的重要的黏附分子,其配体是整合素家族的VLA4,通过与VLA4结合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附。VCAM1参与AS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炎症细胞聚集,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迁移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同时还可促进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从血流中向内皮细胞的黏附。VCAM1在PTCA术后再狭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刺激SMC迁移,加重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内膜增殖,而应用VCAM1抗体能使小鼠动脉损伤模型的新生内膜增厚明显减轻[5,6]。
本实验中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SMC和泡沫细胞VCAM1表达明显增高,局部呈现炎症状态,这些细胞的黏附、迁移功能增强,促进了血管内膜增殖及AS病变形成。治疗组在应用atRA后明显抑制了SMC的迁移、增殖,减轻了内膜增厚和AS进展,这与其下调损伤血管的VCAM1表达有关。研究结果表明,atRA能抑制NFκB的活化,而NFκB是VCAM1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NFκB活化可使其过度表达,引起炎症反应[7]。血管内膜损伤可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包括TNFα、IL1β等,atRA还能抑制TNFα诱导的VCAM1表达[7]。atRA抑制VCAM1表达可能是这些机制的综合结果。
VEGF是重要的促有丝分裂素,可刺激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促进血管内皮修复,而血管内皮的完整对抑制再狭窄和血栓有益。但VEGF还是重要的血管通透性因子,可导致血浆蛋白渗漏,炎症细胞在局部聚集,促进AS斑块内微血管形成,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8]。另外,其还可诱导单核细胞的活化、迁移及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内膜损伤[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VEGF也是一种促炎症因子。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高胆固醇饮食和内膜损伤刺激下,血管的内膜、中膜VEGF异常表达,术后28 d时内皮细胞已完全覆盖腔面。VEGF处于一种过度表达状态,这种持续过高的分泌状况诱导了其他炎性因子的作用,加剧了内膜的损伤和内膜增殖。本实验中atRA显示了抗内膜增殖和AS作用,这一作用与atRA抑制VEGF的表达,减轻VEGF导致的炎症细胞聚集及炎症因子表达有关。atRA下调VEGF表达可能是在基因水平抑制VEGF转录,以及抑制其他促VEGF分泌因子作用的综合结果[9]。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等因素作用下,血管组织VEGF和VCAM1持续、过多地表达,与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相互作用,最终促进了内膜过度增殖及血管再狭窄病变形成。应用atRA能明显抑制AS进展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而抑制VEGF和VCAM1表达是其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KISHO O, KENSUKE E, KENICHI H, et al. Blockag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uppresses experimental restenosis after intraluminal injury by inhibiting recruitment of monocyte lineage cells[J]. Circulation, 2004,110:24442452.
[2]董果雄,褚现明,张社华,等. 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P21表达的影响[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03,3(6):339343.
[3]褚现明,钟志欢,王国栋,等. 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VSMC表型变化及增殖的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41(4):297299.
[4]郭琳琳,董果雄,张社华,等.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myc表达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J]. 复旦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33(4):526529.
[5]HEIDER P, WILDGRUBER M G, WEISS W, et al. Role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the induction of restenosis after angioplasty in the lower limb[J]. J Vasc Surg, 2006,43:969977.
[6]OGUCHI S, DIMAYUGA P, ZHU J, et al.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nhibits neointimal formation after periadventitial carotid artery injury in genetically hypercholesterolemic mice[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0,20:17291736.
[7]GILLE J, PAXTON L L L, LAWLEY T J, et al. Retinoic acid inhibits the regulat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by cultured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J Clin Invest, 1997, 99(3):492500.
[8]DUNMORE B J, MCCARTHY M J, ROSS NAYLOR A, et al. Carotid plaque instability and ischemic symptoms are linked to immaturity of microvessels within plaques [J]. J Vasc Surg, 2007,45(1):155159.
[9]TEE M K, VIGNE J L, TAYLOR R N.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hibit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a cell model of neutrophil activation[J]. Endocrinology, 2006,147(3):12641270.
转贴于